游戲、短視頻等新興媒介手段正在助力科學技術普及。3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稱“中國科協”)、騰訊主辦的“2019游戲+科普峰會暨科普游戲聯盟成立儀式”在京舉行。會上,中國科協宣布成立“科普游戲聯盟”,該聯盟旨在團結國內具有行業代表性的企業、科研機構,共同推動國內科普游戲發展與壯大,以游戲為媒介普及科學知識。
“中國游戲經過長達十數年的高速發展,享受了市場和政策的紅利,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與會游戲企業代表告訴新京報記者。騰訊游戲副總裁劉銘成為科普游戲聯盟首屆理事長,西山居、盛大、完美世界、掌趣、三七互娛、游族等12家游戲企業均派出代表擔任聯盟副理事長。此前,騰訊還專門成立了游戲社會價值探索中心,探索游戲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意義。
無獨有偶,此前(3月21日),中國科協還聯合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字節跳動發起“DOU知計劃”全民短視頻科普行動,號召全國科研機構、科研人員以及具有科普內容創作能力的機構和個人,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創作、發布科普短視頻,通過大眾更易接受和參與的方式介紹科學知識。
2018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36.6%,比2005年的1.60%提高4.3倍,為實現2020年達到10%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但要正視的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如美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2008年是28%。
針游戲在科普中的作用,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稱,科普游戲設計得當的話,可以讓青少年在得到審美愉悅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科學興趣。“在游戲中植入科學知識、科普場景,可以把科學更接地氣地傳播給公眾,讓更多人理解并欣賞科技創新的樂趣”,白希在科普游戲聯盟成立儀式上說。
白希也提到了游戲的沉迷屬性,“游戲比其他休閑模式更易上癮,游戲企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未成年人保護放在首位,正確處理‘義’‘利’關系,針對社會反映強烈的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和過度消費等問題,堅決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規范,這也是中國科協科普部愿意支持成立科普游戲聯盟的基本前提。”
騰訊游戲副總裁劉銘擔任科普游戲聯盟首屆理事長,她在成立儀式上稱,游戲承載著更多媒介的屬性,它可以更多地推動科技和大眾有效結合。為了探索游戲跟科普內容以及跟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騰訊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騰訊游戲社會價值探索中心,探索游戲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意義。
在劉銘看來,游戲之所以可以推動科技和大眾結合,原因有三:游戲可以綜合運用文字、聲音、圖象以及影像的信息內容,具有復合式的立體特征,它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非常大;游戲的互動性特別強,它通過和個體用戶互動的形式,讓用戶很大地縮短學習的曲線,強化受眾的學習記憶;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游戲在全球范圍內共同發行內容,它在時間、空間、地域上幾乎沒有界限,可以更快地讓同樣一些信息技術無邊界傳達到大眾身邊。
去年,騰訊推出了如《納木》《微積歷險記》《腫瘤醫師》《電是怎么形成的》等一系列科普游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