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睿遠基金首只公募產品火爆,業內人士開始關注近一年成立的次新基金公司。
回顧2018年共有12家新基金公司獲批設立,創出多年新高,主要有三類:一類是以朱雀基金為代表的“私轉公”公募,另一類是“個人系”公募,此類基金公司占了全年獲批總數的50%;還有一類就是以華融基金和西藏東財基金公司為代表的“券商系”公募。
這12家公司近況分化非常明顯:有的首只產品募資已成“爆款”;有的則經歷了監管層的“2次”核準設立;有的收到批文后至今“鴉雀無聲”,不知進展。
比如,去年10月獲批成立的睿遠基金,首只公募產品睿遠成長價值已經完成了“一日告磬”的銷售記錄。而比睿遠基金更早一個月拿到批文的同泰基金,在今年3月才取得許可證。
明亞基金在去年8月已經拿到監管的批復文件。但在公司法定代表人兼總經理職位由王暉變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李正清,該公司不久之前經歷了二次“過會”。
此外,去年獲批成立的兩家“券商系”基金公司——華融基金和西藏東財基金,目前仍停留在完成工商注冊登記手續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公募基金公司在開業前后之所以發展速度差距明顯,或主要因為各家基金公司通過“現場檢查”的時間進度不一。
比如,有些公司或許未完成現場檢查;有些公司即使完成了現場檢查,也不一定立刻能收到許可證,監管方面可能會提出一些整改意見:諸如IT系統是否達到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要求?風險合規人員以及IT系統的支持人員是否達到應有的合理比例等?
業內人士認為,新公司找準自身的定位至關重要。在激烈的公募戰場要取得一席之地,新基金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