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赴他鄉 威龍葡萄酒“海外淘金”待考
隨著葡萄酒在國內市場的擴大,進口葡萄酒大舉進入對國產葡萄酒形成劇烈擠壓,國產葡萄酒商們不斷通過收購國外酒莊的方式,來增加產品競爭力,緩解與進口品牌相比存在的劣勢。近日,耗費巨資在澳大利亞收購葡萄園并建立酒莊的威龍葡萄酒,終于迎來了首次收獲季。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國產葡萄酒企業而言,海外并購不僅需要高額資金,收購之后的人力統籌、資源管理等都與國內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普遍存在發展壓力及資金壓力的國產葡萄酒企業,尤其是中小型葡萄酒企業更需謹慎。如何避免因水土不服造成的損失,將成為擺在國產葡萄酒企業面前的長期話題。
“澳洲產”威龍年底問世
公開消息顯示,威龍葡萄酒旗下位于澳大利亞的葡萄園,在首次得以收貨之后,將在附近的廠區進行榨汁生產。所生產的葡萄酒將全部出口至澳大利亞本土之外。根據計劃,2019年底,這批新生產的葡萄酒將開始裝瓶,并于2020年中國春節旺季期間,在中國市場進行銷售。
事實上,威龍葡萄酒在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布局計劃,在2016年便受到了行業關注。彼時,威龍葡萄酒發布消息,旗下全資子公司威龍葡萄酒(澳大利亞)有限公司,便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墨累-達令產區收購葡萄園,收購總金額超過6700萬元。
北京商報記者從威龍葡萄酒方面了解到,在澳大利亞進行相關項目的投資與收購,主要是基于兩方面原因,數據顯示,能夠提升優質葡萄原料的供應能力,其次是為了保障企業釀酒葡萄的質量,鞏固目前威龍葡萄酒在行業內的地位。另外,這樣的舉動對于企業品牌形象的提升也會有積極影響。
“海外行”成熱潮
事實上,不僅僅是威龍葡萄酒,國產葡萄酒企業乃至相關企業,近兩年都大舉向海外投入資金,以收購、入股等方式,納入海外葡萄酒產業的資產。張裕收購的多家海外葡萄酒企業,早已進入企業財務報表統計范圍內;長城葡萄酒的母公司中糧除借助渠道優勢與海外企業進行合作外,更收購法國雷沃堡酒莊,使其成為中糧全產業鏈的一部分。除了龍頭企業,中國企業也紛紛涉足海外進行并購,一時間這股海外風潮正不斷掀起巨浪。
這股熱潮的背后,與當前國內葡萄酒市場的發展格局密不可分。觀點指出,隨著國內葡萄酒消費市場持續擴大以及中國與相關葡萄酒產地國的關稅利好政策的推動,國外葡萄酒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并且價格區間持續下移,國產葡萄酒企業由此受到劇烈沖擊。尤其是在中低價位葡萄酒領域,競爭異常激烈,而高端領域國產葡萄酒更是難以招架。在此情況下,通過海外業務應對進口酒沖擊,通過收購海外酒莊、葡萄園等產業,逆向推動企業在國內市場份額的提升,成為國產葡萄酒企業的一條探索之道。
未來成果待考
與此同時,對于國產葡萄酒企業而言,海外并購不僅需要高額的資金,收購之后的人力統籌、資源管理等都與國內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這種“水土不服”是否會長期影響國產葡萄酒企業海外資產的運營情況,仍需要時間來證明。但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目前作為葡萄酒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如何把握住國內市場的運營情況,才是決定國產葡萄酒發展走向的關鍵。
而海外資產的補充,對于現階段消費日趨理性,對于葡萄酒品牌知曉度并不高、選擇更為隨性的中國消費者而言,國產葡萄酒若單純依靠“海外”轉“內銷”的模式,并不能為企業品牌發展帶來長期利好。
北京商報記者近期在北京各葡萄酒銷售門店對消費者進行隨機調查時發現,除了奔富、拉菲等知名品牌外,大部分消費者并不能清晰分辨出海外葡萄酒產品的具體區別。而選擇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時,明確標示出諸如“張裕”、“長城”等高知名度品牌的產品,成為消費者首選。九度智力集團董事長馬斐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國產葡萄酒品牌張力弱、渠道不夠強勢、消費忠誠度不高、自我成長慢等因素依然存在。當前已進入品牌和品質時代,除了進行渠道拓展,產品本身的品牌才是企業下功夫的關鍵。
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進口葡萄酒品牌在中國由初期的走量逐漸轉向品牌經營,并且持續推動渠道下沉,在仍具有一定優勢的三四線市場與國產葡萄酒企業進行廝殺。業內人士表示,這種現狀下,借助海外產品進行多元化競爭的國產葡萄酒發展路,仍倍顯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