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月之后,暴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暴風集團”)近日再次被北京法院列入一系列被執行人。
全國法院執行信息平臺顯示,暴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新增一系列被執行人信息,其中一則的立案時間是2019年2月22日,案號(2019)京0107執1251號,執行法院是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
另一則被執行人信息的立案時間是2019年2月22日,案號(2019)京0107執1250號,執行法院是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案號(2019)京0107執1249號的被執行人信息的相關執行法院也是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法院。
上述新增“被執行人”信息與暴風集團此前所公告內容是否有沖突?2月26日,新京報記者就此向暴風集團發去采訪提綱,目前尚未收到回復。
暴風集團此前公告稱:法院已陸續解除執行措施
早在1月25日,新京報獨家報道稱,自2019年1月3日至1月11日,暴風集團悄然增加了十幾條被執行人信息。
1月24日,新京報記者向暴風集團所發采訪郵件,時隔1月時間至今未收到回復。
1月25日晚,暴風集團通過發布公告回應稱,上述案件系員工與公司在離職補償協議的具體細節上存在分歧。
暴風集團稱,近日關注到“北京法院將暴風集團列入一系列被執行人名單”等相關報道。對于上述報道,公司高度重視,經過對相關信息的核查,媒體報道中稱“自2019年1月3日至1月11日,暴風集團悄然增加了十幾條被執行人信息”系公司與離職員工的勞動糾紛進入執行階段,涉案金額合計69.04萬元。 上述案件系員工與公司在離職補償協議的具體細節上存在分歧,員工提起勞動仲裁。
暴風集團表示,目前,公司正積極與員工溝通解決,法院將解除執行措施。公司一貫重視員工利益,尊重員工訴求,力求本著友好方式解決問題,但對于個別不合理的要求公司亦會正面應對,采取合法措施維護公司利益。
1月29日,暴風集團再發公告稱,經與申請人的積極溝通,暴風集團與案件申請人的勞動糾紛已解決,法院已陸續解除執行措施。
暴風集團稱其財務狀況穩健
今年1月30日晚,暴風集團披露2018年度業績預告,預計虧損9.20億元至9.25億元。暴風集團表示,互聯網視頻行業競爭加劇,公司傳統業務(暴風影音)營業收入有所下降,影響本期虧損約1.7億元。
暴風集團業績虧損引發外界關注,深交所對暴風集團發去問詢函稱,請補充披露你公司本次擬計提資產減值的明細和金額,結合擬計提減值資產的具體情況,說明計提減值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是否存在調節利潤的情形。
2月21日,暴風集團回復稱,本期末因部分互聯網電視存貨型號過時,市場競爭加劇,導致市場售價下降,部分存貨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有所下降,低于賬面成本,導致本期計提資產減值損失6656萬元。
暴風集團表示,對減值項目進行合理估計,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不存在調節利潤的情形。
從最新情況來看,暴風集團的風波仍在持續。
2月24日,暴風集團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暴風(天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暴風投資”)與光大浸輝投資管理(上海)有限 公司(簡稱“光大浸輝”)共同擔任普通合伙人,光大浸輝擔任執行事務合伙人的上海浸鑫投資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浸鑫基金”)已臨近到期日,投資項目出現風險。
公告顯示,2016年3月2日,公司、馮鑫及光大浸輝簽署協議,約定在浸鑫基金初步交割MPS65%股權后,根據屆時有效的監管規則,在合理可行的情況下,雙方應盡合理努力盡快進行最終收購,原則上最遲于初步交割完成后18個月內完成。若在符合約定條件的前提下,因公司18個月內未能完成最終對MPS公司收購而造成特殊目的主體的損失需承擔賠償責任。2016年5月23日,浸鑫基金完成了對MPS公司65%股權的收購。
據介紹,MP&Silva是全球領先的體育媒體服務公司,核心業務是體育賽事版權的收購、管理和分銷,涵蓋主要國家隊、俱樂部、聯賽和知名賽事。
暴風集團表示,協議簽署時間為2016年3月2日,尚未成立浸鑫基金,尚未進行初步交割,公司收購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僅為約定原則性條款的框架性意向協議,不構成對公司的重大影響。浸鑫基金完成初步交割后,國家政策和監管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對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境外投資進行嚴格限制。后來MPS公司經營陷入困境,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基于上述客觀原因,公司無法進行收購,目前18個月收購期限已過。
暴風集團稱,目前,浸鑫基金未能按原計劃實現退出,從而使得基金面臨較大風險。浸鑫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正積極采取境內外追償等處置措施,以維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因涉及多家境內、境外主體,最終確定所涉各方的相關權利、責任需要一定時間,預計損失暫無法準確估計。
“本公司經營管理情況一切正常,財務狀況穩健。公司正在積極核查相關情況及其對公司的影響,并將及時披露相關后續情況”,暴風集團稱。
馮鑫曾反思暴風困境:大量的減負和重組
公開資料顯示,暴風集團成立于2007年1月,并于2015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一度成為資本市場追捧對象,但其后業績出現大幅下滑,成為輿論風波中心,而作為暴風品牌的創立者,馮鑫更是外界的關注焦點。
2月22日,新京報獨家報道,暴風控股有限公司近日發生法定代表人變更,馮鑫卸任,接任者為姜自權。新京報記者向暴風集團發去的采訪提綱至今未收到回復。
暴風集團2月24日晚回應稱,暴風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暴風控股”)與暴風集團屬于不同的經營主體, 二者之間并無控制關系。
暴風集團表示, 截至公告披露日,馮鑫并未卸任上市公司暴風集團的法定代表人,且依然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2018年7月,當被問及資金壓力時,暴風集團創始人馮鑫表示,“把原有那些在膨脹心態下的業務進行梳理,大量的減負和重組。暴風上市公司部分,已經下決心縮減到200人以內的隊伍”。
但與此同時,“暴風集團作為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三年時間,由于我和團隊在這方面零經驗,能力也很差,所以沒有完成任何一次的融資和并購”,馮鑫反思稱,相比同期上市的其他互聯網公司,昆侖萬維或者迅游,都在這三年內成功完成了融資和并購,而暴風集團到現在一次都沒有完成。這直接導致了暴風集團上市后,最有價值的能力完全沒有被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