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三季度數據發布后,中國銀保監會派駐各地的監管機構也陸續曬出自家“賬本”。
上證報梳理12個地方省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發現,“幾家歡喜幾家愁”,區域表現差別較大仍然是最為明顯的特征。例如,今年前三個月,有地方轄內銀行業凈利潤同比增長高達20%,有地方凈利潤則虧損77億元,還有省份轄區股份行凈利潤竟然同比下降近140%。而去年凈利潤出現明顯減緩的一些省市的銀行業,隨著不良的出清,今年在逐漸恢復“活力”。
盈利兩極分化
與去年受到金融去杠桿等影響,多地銀行業資產出現“縮表”不同,今年前三個季度,北京、山東、上海、廣東、江蘇、貴州等多個省市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規模保持穩定增長。其中,北京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和負債總額同比增速均超過10%。
從全國12個省市銀行業運行情況來看,各地銀行業盈利情況分化十分明顯,東部沿海地區明顯好于中西部地區。
在披露數據的省市中,廣東銀行業金融機構最會“賺錢”。截至9月末,廣東銀行業(不含深圳)累計實現稅后利潤1503.34億元,同比增長20.2%。
深圳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盈利也十分強勁,今年前三季度共實現凈利潤1085億元,同比增長17.53%。
而去年凈利潤出現減緩的江蘇省,今年“水準”已恢復。截至9月末,江蘇省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稅后凈利潤為1685.89億元,同比增幅為16.86%。
在可查數據中,海南省銀行業出現較大虧損。一季度海南省轄內銀行業凈利潤為45億元,二季度末卻虧損近19億元,到三季度末,虧損擴大至77億元。
位于東北地區的吉林和黑龍江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僅資產規模下滑,凈利潤也為負增長。尤其是吉林省轄區內股份行,前9月凈利潤竟然下降將近140%。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說,各地銀行業發展情況主要與當地經濟、產業結構、營商環境、金融生態等密切相關。比如,山東省近幾年經濟增速相對偏低,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壓力較大,非法集資、擔保問題等相互交織,金融生態環境相對較弱,金融機構發展面臨的困難相對更多。相反,廣東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就比較好,積聚不少大型銀行業機構總部,整體表現也較好。
不良率最高超4%
而在不良方面,多地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總體雙升,地區差異也非常明顯。
根據披露數據的省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情況來看,截至9月末,山東和江蘇兩省轄內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余額超過1000億元,分別為2630.6億元、1479.88億元。廣西、貴州、甘肅不良貸款余額超過500億元,分別為924.38億元、572.1億元、768.21億元。
其中,山東、黑龍江、廣西、甘肅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率均超過3%,海南、貴州超過2%,都高于同一時期全國銀行業平均水平。
不良貸款率偏高,與當地實體經濟發展不無關系。例如黑龍江省這幾年經濟升級轉換中,元氣尚未恢復。根據該省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黑龍江GDP同比增速為5.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截至三季度末,黑龍江省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負債總額3.65萬億元,比年初減少52.3億元;不良貸款率3.55%,比年初上升0.21個百分點。
位于西北地區的甘肅省,轄內銀行業不良率高達4.02%。作為農業大省的甘肅,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3%,同樣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該省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主要以國有銀行和城商行為主;股份制銀行較弱,不過不良率都低于3%。
在披露數據的省市中,不良率最低的是上海。截至9月末,上海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0.6%,遠低于全國銀行業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