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華11年后,有著“亞洲零售業之最”稱號的樂天瑪特最終還是選擇退出中國。近日,有多家媒體報道,繼樂天瑪特將93家在華門店向利群股份、物美集團出售后,余下未能出售的12家店鋪也擬在年內徹底關店,這意味著樂天瑪特就此徹底告別中國市場。
資料顯示,樂天瑪特是韓國樂天集團旗下專營大型超市的子公司,而樂天集團作為韓國五大集團之一,僅次于三星、現代汽車、LG和SK,曾在世界500強排名第28位。
早在2007年,樂天瑪特就開始拓展中國市場;次年,以鯨吞北京萬客隆8家門店為標志正式進軍中國內地市場;2009年,擊敗物美巨資收購了江蘇時代超市,一度風光無限。但好景不長,由于中國商超市場競爭激烈和大賣場業態蕭條,自2013年后,樂天瑪特在華銷量每況愈下,至2016年的四年間損失高達496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9.4億元)。而2017年2月的“薩德事件”,把樂天瑪特在中國的事業推向深淵。由于受到消費者抵制,樂天瑪特在中國的經營業務幾乎陷入癱瘓。
無奈之下,樂天瑪特今年迫切地將“出售中國業務”提上日程。4月26日,樂天瑪特以2485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4.72億元)向物美出售了旗下一家超市運營商及北京21家門店;5月12日,以16.6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樂天購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12家公司,直接或間接控制的15 處房產和72家門店售與山東區域零售商利群股份。至此,樂天瑪特一個月內共賣出93家門店。
面對樂天瑪特在華的匆匆11年,不少業內人士感嘆到,早期樂天瑪特進入中國市場有政策利好,但近年來,大賣場業態整體不景氣,行業在走下坡路;“薩德”風波,則加速了樂天瑪特敗退中國市場的進程;此外,韓國企業在華水土不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近年來,除樂天瑪特外,瑪莎百貨、易買得、特易購等外資零售企業也紛紛退出中國市場。這些企業看上去自身實力“強大”,但最終在中國市場折戟,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這幾年零售業界的競爭非常激烈,中國的零售業充滿了變化和不確定性。”但外資企業面臨的難題卻不僅僅如此,“水土不服”是其一大頑疾。
以瑪莎百貨為例,在中國人的消費觀念里,對品牌比較看重,但瑪莎百貨進入中國卻仍然照搬國外市場的自主品牌商業模式,希望通過自主的百貨品牌來覆蓋門店內的服裝、食品等品牌,而中國消費者似乎并不買單。
同樣本土化欠佳的還有易買得,無論是賣場裝修還是商品擺放,都沒有適應中國消費者的習慣,也就免不了連年虧損的慘劇。
而特易購的水土不服主要表現在選址和管理方面,歐美人習慣周末或假日驅車去郊區進行采購,特易購也按這個思路,把大量的超市選定在郊區,卻沒有充分考慮中國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不僅如此,特易購采用全國統一采購,很多食品無法根據地域差異進行調整,也是其本土化不足的一個表現。
事實上,樂天瑪特退出中國市場雖然有其特殊背景,但也折射出外資大型超市近年來在中國日益面臨的困境。近年來,隨著電商崛起,中國民眾的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外資超市主打的“一站式大賣場”優勢逐漸被侵蝕,市場份額和利潤也逐漸下滑。數據顯示,2017年,21家在華外資零售企業銷售額占全行業比重較前年下降1個百分點,銷售額增速較前年下降1.3個百分點,單個門店平均銷售額也較前年下降4.7%。業內人士認為,新業態的出現讓傳統的大型賣場已經落后于市場發展,也落后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