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進入休養生息階段
上一周海外市場波瀾不驚,周三曾傳出是特朗普最糟糕的一天,他的律師投案認罪,貌似有被彈劾的潛在可能,但考慮到CNN幾乎每天都要彈劾特朗普一次,因此美股沒有任何反應,標普500和納斯達克穩穩地創出歷史新高。香港市場在超跌的科技、醫藥和教育板塊的帶動下也走出小幅反彈行情,其中騰訊在出半年度業績預告那天成交了225億,是近5個月成交量的新高,也砸出了319元的近期低點,在上周又反彈至363的高點,顯然225億的砸盤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機構,又考慮在這一天之前,騰訊已經連續大跌了4天,可見機構投資者也一樣難逃恐懼的基本人性。相比較而言,A股正式進入到重病后的休養生息階段,有點麻木,也有一點無趣。
如果要和A股的歷史區間做一個類比的話,我覺得現在很可能會走出類似2014年5月-7月的運行狀態,背景有相似又略帶不同。
上周的市場中,周三上證的成交量低于1000億,在2016年1月7號,上證的成交量只有800億,但這天因為熔斷只有20分鐘的交易時間,日化交易量都快1萬億了,所以類似周三低于1000億的交易量要倒推到2014年5月-7月的區間。在這個區間,上證的成交量一直維持在500-1000億之間,指數維持在2000-2100點之間,整整橫盤3個月的時間,期間道瓊斯指數從16500平穩地上漲到17200,隔幾天就創一下當時的歷史新高。當時A股全市場只有2500只股票,而現在有3500只股票,所以現在的1000億比當時的1000億代表了更低迷的人氣,相同的是美股還在時不時創著歷史新高。
政策與市場環境在變
從政策背景看,上一輪房地產調控的周期是從2013年3月國務院發文開始,2013年6月央行有意測算市場壓力制造出錢荒,但從6月25號下午開始修正,但總體偏緊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一直維持到2014年10月,對于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一直維持到2015年1季度,現在的政策背景似乎有相似之處。2014年市場真正的轉折點從7月底開始,從2000點突破到接近2400點,并在10月開完當時的三中全會后開始全面的上漲。
對于當下的市場而言,從3600點以來的快速下跌,結合當前的內憂外困,顯然情緒的低迷要持續的時間或許更久,市場大的轉機需要有特殊催化劑的刺激,或者來自于10月四中全會的信號,或者來自于美國11月中期大選前后國際環境變化的因素,在此之前,市場大概率會在2600-2800點的區間做震蕩整理。
有可能會破2600點嗎?從我的主觀判斷來講,我覺得概率不大。最近一段時間有大的買方機構在委托知名券商研究所的策略團隊在測市場的底部區間,形成了這么一個研究結果。研究員選取了2005年、2011年、2014年幾個重要的時間點,扣除金融以外的非金融行業整體PE估值在這幾個時間點分別是19、20和18倍,當前大約在20倍多一點,但這幾年都是比較典型的滯脹狀態,理論上滯脹對估值的殺傷力是最大的,那么即使對比最低的2014年,指數也就只有10%的下行空間。
而現在滯脹的跡象顯然還不明顯,經濟有下行壓力,但環比的下行幅度沒有2014年大,而通脹短期還看不到起來的壓力,最有可能的豬價上漲壓力也因為豬瘟的原因得以推遲。再考慮到當前金融的盈利增速比2014年要略好,如此測算則指數整體的下行幅度應該要低于滯脹背景下的10%。
基本的投資規律不變
對于超大型機構而言,基于資金規模的原因,關心的重點不是市場的尖尖底到底是1839、2046還是2638,而是市場整體的安全區間到底在哪里,他們要測算底部區間的意義也在于此,只要底部出來,上漲只是時間問題,越是歷史性的大熊市,后面的反彈空間也就越大。
因此他們更愿意相信這些長期已經經過市場反復檢驗的價值規律,即使市場在變、環境在變、政策在變,但從華爾街幾百年的歷史來看,基本的投資規律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我最近好好拜讀了社保基金理事會首任投資部主任李克平接受中國基金報采訪的長文,深刻的體會是要立足長遠、尊重常識,困境之中尤懷希望,如巴金先生所言:人類的希望像是一顆永恒的心,烏云也遮不住它的光芒,在中國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