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股哈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藥集團”)長達13年之后,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資本”)在對這家老牌國企的運營上再次遭遇挫折。
6月21日晚間,哈藥股份(600664.SH)和人民同泰(600829.SH)雙雙發布公告稱,在籌劃近10個月后,哈藥集團的混改事項因政策變動而終止。
去年9月,哈爾濱市國企混改政策松動,這是中信資本欲實現哈藥集團快速發展所迎來的又一輪新契機。中信資本希望通過增資超過29億元,順勢拿下哈藥集團的控制權(持股超過60%)。
“中信資本確實想把公司產業做大,雖然是哈藥集團的重要股東,但還未控股,有些事情還不好辦,所以想通過這種方式控股。”一位接近哈藥集團的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在外界看來,作為哈藥集團的長期持有股東,中信資本早已錯過了最佳退出期。盡管如此,面對投資標的出現的種種狀況,這一資本巨頭并不僅僅只希望充當一名財務投資者。
今年年初,在哈藥集團主營業務疲軟、混改前途不明之際,中信資本主導了一筆價值19億元的跨境并購,收購保健品巨頭GNC40%的股權。
哈藥股份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哈藥股份會以此次投資GNC為契機,進一步強化自身終端渠道優勢,提升市場競爭能力,確保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
不過,這筆交易仍待獲批。
增資擴股突遭終止
在2017年9月啟動的哈爾濱國企改革成為哈藥集團混改的一次契機。同年12月25日,混改方案浮出水面。
當時,哈藥集團的100%股權由哈爾濱市國資委(持股45%)、哈爾濱國企重組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持股10%)、CITIC Capital Iceland Investment Limited(持股22.5%,以下簡稱“中信冰島”)、WP Iceland Investment Limited(持股22%,以下簡稱“華平冰島”)和黑龍江中信資本醫藥產業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股0.5%,以下簡稱“中信資本醫藥”)持有。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中信資本選擇中信資本醫藥作為突破口。根據哈藥集團的增資協議約定,中信資本醫藥擬向哈藥集團增資29.20億元,其中15億元計入注冊資本,另外的14.20億元計入資本公積。
本次增資完成后,中信資本旗下3家企業中信資本醫藥(持股由0.5%增長至29.20%)、華平冰島(持股15.65%)和中信冰島(持股16.01%)合計持有哈藥集團 60.86%的股權。
哈爾濱市國資委持有哈藥集團的股權降至32.02%,中信資本將成為哈藥集團的間接控股股東。哈藥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將由哈爾濱市國資委變更為中信資本。
在2017年12月28日發布的《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公司實際控制人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中提及,為落實哈爾濱市人民政府積極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精神,哈爾濱市國資委提出繼續推進哈藥集團的混改,即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投資者,降低國有股東持股比例,并主動讓出控制權,從而進一步優化哈藥集團的股權結構及管理體制,提升哈藥集團的市場競爭力。
在這種背景下,此次增資擴股事項在一開始進展還頗為順利。今年1月8日,首先獲得哈爾濱市政府(哈政發〔2018〕1號)同意。
同時,因哈藥集團增資擴股導致國有股東間接轉讓上市公司股權,按照國務院國資委、證監會《國有股東轉讓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暫行辦法》(第19號令,以下簡稱“19號令”)相關規定,哈爾濱國資委還及時履行了逐級審批程序。
不過,本次交易最主要的審批仍在于黑龍江省國資委、國務院國資委等有權部門,因此能否取得批準或何時取得批準存在不確定性。
4個月后的5月16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證監會聯合印發了“36號令”,對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監督管理進行有效規范,“36號令將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19號令同時廢止。”
哈藥集團的混改進程驟添變數。
6月21日晚間,哈藥股份發布《關于哈爾濱國資委終止本次哈藥集團增資擴股有關事宜》的公告稱,收到控股股東哈藥集團轉發的哈爾濱市國資委的通知,考慮到國有股東間接轉讓上市公司股權事項相關政策規定出現重大變化,決定終止哈藥集團增資擴股事項。
哈爾濱國資委表示:“截至目前,經與黑龍江省國資委和國務院國資委溝通,本次哈藥集團增資擴股方案按照19號令要求在2018年7月1日前將無法獲得批準?!?
哈爾濱國資委指出,鑒于上述情況,經認真研究,終止本次哈藥集團增資擴股事項,“下一步,我委將根據國企混改工作部署,按照36號令有關規定和證監會有關法律法規,在36號令生效后及時啟動哈藥集團混改工作”。
時代周報記者發現,此次一同終止的還有中信資本對哈藥股份的要約收購。在上述增資完成后,中信資本通過哈藥集團間接擁有的權益將超過哈藥股份已發行股份的30%,觸及要約收購事項。6月22日,哈藥股份收到《中信資本股權投資(天津)股份有限公司關于終止要約收購哈藥股份的說明》。
“不可能退出哈藥”
一紙公文,讓中信資本意欲獲取控股權的希望落空。而隨著此次增資擴股事項的終止,中信資本對哈藥集團的投資亦進入新階段。
作為中信資本的掌舵人,中信資本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張懿宸總是對外界聲稱自己是哈爾濱人,但其實他在入股哈藥集團時,就已是香港特區永久性居民。外界都知道,這位資本大佬的心愿是帶領家鄉最大的醫藥行業國企重回黃金時代。
這要從2004年說起。當時深化國企改革的東風勁吹,在此背景下,哈藥集團引入中信冰島、華平投資、黑龍江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三者分別持有哈藥集團22.5%、22.5%和10%股份。
外部投資人的進入,使得哈藥集團及其下屬的哈藥股份在管理層激勵、成本管理方面得以進行一系列變革,風靡一時的“哈藥模式”在業內盛傳。
由此,哈藥集團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5年”。由廣告效應帶來的銷售額為哈藥股份帶來了喜人的業績。年報顯示,哈藥股份主營業務收入由2005年的85億元一路增長至2010年的123.35億元。
然而,不期而至的政策結束了哈藥長達多年的黃金時光。號稱“史上最嚴限抗令”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衛生部84號令)于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執行,抗菌藥物限用走向常態化。對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國內抗生素生產行業而言,廝殺無疑更為慘烈。
據哈藥股份2011年年報披露,報告期內,在基藥招標、藥品降價、抗生素限用政策等市場環境帶來的銷售壓力,以及原材料大幅漲價、人工成本不斷提高帶來的成本壓力影響下,公司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
2011年,哈藥股份全年實現營收134.87億元,同比增長7.59%。不過,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5.79億元,同比下降48.8%。此后,哈藥股份雖然業績出現起伏,且廣告投入持續,而在研發費用方面,卻見有大的增長。
此外,近年來,哈藥股份面臨的發展壓力不小,出現了“質量門”“環保門”等熱點事件。進入2017年,哈藥股份的業績繼續下滑。2017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20.18億元,同比下滑14.9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07億元,同比下滑48.36%。
上述接近哈藥集團的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哈藥集團內部的研發以及改革等層面,目前進展比較緩慢,“要做什么投資動作,都需要層層審批”。
雖然中信資本已錯過了退出哈藥集團的最佳時機,但作為資本投資方,張懿宸顯然沒想過要退出,即使是在混改被終止的當下。
“增資的目的是控股,即使因為政策目前完成不了控股,我們也不可能退出哈藥。”中信資本方面聘請的獨立第三方品牌部門對時代周報記者稱。
在哈藥集團的業績不振,且對哈藥集團的控制權還未完全獲批之際,今年2月,中信資本就迫不及待地通過哈藥股份主導了一起近19億元的跨境并購,并一舉簽下全球健康營養產品零售商GNC40%普通股份,同時將和GNC組建合資公司,在中國大陸地區獨家生產、銷售GNC產品。
這筆收購資金是哈藥股份近年來頗為重要的一筆大金額對外投資,雖然溢價收購成為最大單一股東,但哈藥方面并未能實際掌控這家保健品巨頭,且并未獲得控制權。
時至今日,這筆交易仍在進行,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最終獲批。6月初,哈藥股份稱交易已獲哈爾濱市國資委批復。外界擔憂,此次哈藥集團終止增資擴股事項,是否對GNC的收購造成影響。
對此,6月24日,哈藥股份通過中信資本相關部門對時代周報記者發來聲明稱:“此次混改不會對哈藥股份投資GNC產生任何影響,哈藥股份將按既定程序繼續推進相關事宜?!?
關鍵詞: 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