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月份首單銀行永續債落地后,由于可以有效補充一級資本,加之政策的支持,永續債成為了商業銀行的補充資本的“神器”。
今年一季度銀行永續債“成績單”已出爐。今年前三個月,共有10家銀行發行10筆永續債,數量遠超去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發行永續債的銀行中,地方中小銀行占比達九成,每只發債規模偏小,因此盡管一季度銀行永續債發行數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但合計發行規模卻同比下降近千億元。
發行以中小銀行為主
永續債數量增規模減
自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以來,受春節長假等因素影響,每年的第一季度都是永續債的發行低谷。與以往不同地是,2021年前三個月,已有高達10家銀行發行10只永續債,遠超去年同期6只的發行數量。
盡管數量大幅增加,但10家銀行永續債合計發行規模僅為442億元,反觀2020年一季度,6家銀行永續債發行規模就高達1412億元。
究其原因,是今年發行永續債大多是中小銀行。今年第一季度,發行永續債的10家銀行中,除了郵儲銀行一家為中大型銀行,其余均為地方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占比達高達九成。這也使得單個銀行發債規模遠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從而出現發行永續債的銀行數量大增,但合計發行規模卻同比出現較大下降的情況。
今年發行永續債的銀行中,只有郵儲銀行一家發行規模在百億元以上,達300億元,其余9家銀行地發債規模均在30億元以內,其中,寧波通商銀行、泉州銀行的發行規模更是小于10億元,分別只有5億元和7億元。
反觀去年一季度,郵儲銀行曾發行高達800億元永續債,此外,平安銀行、江蘇銀行發行規模也分別達到了300億元和200億元,僅這3家銀行在去年一季度的永續債發行規模就達到了1300億元。
盡管發行規模同比出現大幅度下滑,但由于多家中小銀行成功發行永續債,這將緩解了此類銀行資本補充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較于大型銀行,中小銀行補充資本渠道和能力都偏弱,將永續債發行份額更多傾向中小銀行,有利于此類銀行增強抵御信貸資產質量壓力。中小銀行信貸投放目標客戶主要是中小微民營企業,加大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力度,有利于此類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投放,從而進一步提升對中小微和民營企業融資服務的能力。
多家銀行發行永續債獲批
未來數量有望持續增長
記者注意到,還有更多的銀行永續債發行在路上。
上月下旬,包括工行、中信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發行永續債已經獲批,且單只發行規模均較大,發債銀行數量和規模仍有望持續走高。
上月底,工行公告披露,其已收到銀保監會的批復和中國人民銀行準予行政許可決定書,獲準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1000億元。同樣在3月下旬,中信銀行發布公告稱,該行已獲準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不超過400億元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
進入4月份后,銀行永續債發行仍在持續。4月2日,福建海峽銀行成功發行規模為10億元的永續債,該行表示,募集資金將用于充實其他一級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以增強運營實力,提高抗風險能力,支持業務持續穩健發展。
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昆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通過利潤補償的方式進行內生性的資本補充較為困難的情況下,永續債這種外源性資本補充工具由于可以補充一級資本,在政策的推動下正被愈來愈多的銀行使用。
盡管去年隨著銀行資本補充渠道的有效擴寬,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較2019年年末有所提升,但個別類型商業銀行的資本狀況仍不樂觀。如截至去年年末,農商行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2.37%,較2019年年末下降0.76個百分點。
甄新偉表示,進入2021年以來,銀行永續債發行力度持續加大,這將繼續緩解由于去年資本消耗過快帶來的壓力,并夯實商業銀行穩健發展的基礎。(呂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