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農歷牛年鐘聲敲響已不足3天,你的年終獎到位了嗎?
不少受訪者表示,“已收到”或“即將發放”。與此同時,《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和互聯網理財平臺近期頻繁推送“年終獎理財”相關信息和方案。那么,對于這筆“小巨款”的去向,不同職業、年齡的人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證券日報》記者就此進行調查采訪。
投資意愿強
家住深圳市的呂澤(化名)在某通信行業大型國企工作,今年是他入職的第2年,年終獎到手2萬元。他告訴記者:“我現在才20多歲,不需要留太多的應急備用金,所以我會將年終獎的30%投入股票基金,40%買入定期理財,剩下30%留下備用放到貨幣型基金中,這樣的配置在我可承受的風險范圍內。”
李浩(化名)是某股份制商業銀行辦公室職員,今年31歲,研究生畢業后進入銀行業已經6年。提起年終獎,他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個人年終獎跟機構考核得分及個人職級掛鉤,由于去年所在機構考核不理想,年終獎會受到較大影響,只有往常年份的一半(大約3萬元-4萬元)。當談到計劃將這筆年終獎如何分配時,他表示將用來購買股票型基金,“平時工作節奏快,沒有多余精力炒股,所以會通過購買基金來投資資本市場。同時作為資產的配置選擇,今后也會考慮為孩子購買教育金。”
“有了孩子之后時間和精力有限,沒有多余時間研究股票市場,因此我會以購買基金和其他理財產品為主,將雞蛋分在多個籃子里。”在廣東省某電力行業公司從事財務工作的胡女士告訴記者,對于今年7萬元年終獎,她選擇將3萬元存入微信零錢通、余額寶等流通性較好的理財產品中,隨取隨用且方便,剩余4萬元,則選擇投資國債、債券型基金等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有6年電子測量技術研發經驗的劉勇(化名)告訴記者,除了工作績效之外,他的年終獎還包含其做項目的獎金,“在上海等一線大城市生活壓力較大,所以我會爭取多做幾個項目,多做多得。總體而言,年終獎會有一定的波動,今年大概在30萬元-40萬元左右。這筆資金我主要會存下來,日后給孩子做準備,例如80%購買低風險、低收益的理財產品,20%會聽從某股份制銀行基金經理推薦,來購買股票型基金和指數基金。因為去年一年公募基金發展迅猛,表現著實亮眼。此外,今年我還有購買重疾險的打算,給自己和家人多一道安全保障。”
“我的年終獎大概50萬元,平時月薪到手4萬元-5萬元,全年總薪酬約100萬元。”高先生是北京市一家精密儀器公司的管理層,入行13年,今年38歲。由于此前將所有積蓄都用來為孩子購買北京市學區房,他目前并無太多存款,對于這筆年終獎的去向,他表示其中30%將用來購買股票,70%將會用于投資理財。
花式消費穩
除了“投投投”,“購購購”也成了很多人對年終獎的規劃。
琳琳(化名)是去年研究生畢業剛入職的保險行業新人,今年24歲,對于年終獎,她表示目前尚未發放到手,不確定具體數額,只知道大概占全年總薪酬的50%-60%。關于年終獎的處置情況,她說:“這算是‘第一桶金’吧,我想把40%的錢用來給家人和朋友花費,再留20%作為自己的旅游基金,待到春暖花開時去看看‘詩和遠方’,20%為自己‘充電’報名興趣班,剩余20%我選擇放到微信的零錢通里,待我的‘小金庫’充裕后,我打算購買一些基金來理財。”
高銘(化名)在北京工作,年終獎大概25萬元。談到年終獎如何分配,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我去年的年終獎相當于提前消費了。”原來,去年9月底其家庭入圍增發的2萬個家庭新能源小客車指標,收到指標確認通知書后馬上訂購了一款車,并于去年10月份提車。
“當時購車款有幾種選擇,一是贖回一部分基金全款買車,二是稍等3個月等年終獎到手買車,三是貸款買車。我研究了一下當時持有的幾個基金,都比較看好未來的走勢,舍不得出手,持有的銀行理財產品沒有到期。最后,在汽車4S店銷售的推薦下,辦理了其品牌和銀行合作的汽車消費貸款,貸款年限3年,年化利率2.99%。目前看來,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幾波股市上漲走勢我都趕上了,持有的幾只基金近三個月的收益率都超過20%。上周我年終獎到手,又面臨新的選擇,一是將汽車貸款提前辦理還款,二是留出家庭消費資金后繼續投資。目前還沒有定論,等春節后看看A股行情再決定。”高銘表示。
譚女士是某互聯網公司高管,今年38歲,年終獎大概60萬元-70萬元,據譚女士介紹,熱愛旅行的她每年至少要去4、5個國家游玩,所以會拿出20萬元當旅游經費,“受疫情影響,目前無法出國旅行,但我還是會將這筆旅游基金存下,‘雷打不動’。”除了旅行,她還熱衷電子產品,當下最新的電子產品她幾乎“一個不落”,從手機、手表到電腦、音響等,預計每年花銷10萬元左右。
儲蓄正向投資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去年以來,監管層多次發聲“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2020年12月22日,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主持召開黨委會和黨委(擴大)會,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會議指出,著力加強資本市場投資端建設,增強財富管理功能,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助力擴大內需。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并努力在向創新驅動方向發展。消費規模擴大和效率提高,需要加快以互聯網為主要渠道的平臺型經濟的發展,以股權投資、創投和風投等為代表的直接融資則更加匹配消費和創新領域。其中,資本市場是直接融資的重要構成。由此來看,當前及未來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領域都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有著迫切需求。
“歷史上,中國居民儲蓄大部分進入銀行體系,盡管其轉化成資本進而投資的效率很高,但當前投資效率下降,經濟發展轉型,因而需要將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體系中轉化,以支持資本市場持續發展。在政策引導下,預計未來資本市場將獲得更大的發展和擴張空間。”陶金進一步分析稱。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隨著“房住不炒”等房地產政策嚴格執行,大量的居民儲蓄選擇向資本市場轉移;另一方面,近幾年基金業績跑贏了指數,給投資者帶來了比較好的投資回報,進一步推動了居民儲蓄轉化。
談及今后應從哪些方面來推動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陶金表示,推動居民儲蓄進入資本市場和更多權益類資產領域,需要繼續增強資本市場的投資功能,繼續強化監管、違規行為處罰,細化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完善退市常態化機制,進而加強投資者保護。隨著人們對資產收益的要求越來越高,盡早建成發達、全面、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增加投資渠道。(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