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威科技經營過程中不僅存在庫存大幅增長情況,且應收賬款金額也很大,如此情況就導致公司有一定的資產損失風險。此外,公司的營收和采購方面數據也有明顯疑點存在。
11月中旬,昆山東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威科技”)的首發申請成功獲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審議通過。從招股書披露的內容來看,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不僅存在庫存大幅增長情況,且應收賬款金額也很大,如此情況就導致公司有一定的資產損失風險。此外,報告期內(2017年至2020年1~6月),因有言而不清的票據背書的影響,公司的財務數據間的勾稽關系變得有些異常。
庫存激增易生風險
東威科技主要從事高端精密電鍍設備及其配套設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及銷售,其主要產品包括應用于PCB電鍍領域的垂直連續電鍍設備、水平式表面處理設備,以及應用于通用五金領域的龍門式電鍍設備、滾鍍類設備。這類產品是定制化設備,具有單臺設備價格高、使用周期長的特點。
招股書披露,產量高的產品類型一年生產了100多臺,而產量低的產品類型一年產量僅幾臺,如銷售收入在報告期內均占東威科技主營業務收入的80%左右的垂直連續電鍍設備,在2017年還實現產量121臺、銷量114臺,可到了2019年時,產量和銷量已經下滑到77臺和90臺。類似的情況在其它產品身上是同樣存在的。
也正因如此,東威科技報告期各年末存貨出現持續增長,由2017年年末的10776.14萬元持續增長至2020年6月末的22873.07萬元。兩年半,存貨累計增長了1.21億元。在存貨構成中,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占大多數,這意味著這幾年存貨的大幅增長主要是庫存產成品的增長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存貨的大幅增長不僅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導致公司資金需求的增長,加重融資及資金周轉壓力,且也會導致公司的跌價準備出現相應的增加。報告期內,東威科技的存貨跌價準備分別為541.57萬元、250.19萬元、464.48萬元和523.32萬元,后兩年半時間呈持續增長的趨勢。
在大額存貨的背景之下,僅計提這點跌價準備或許并不足以反映存貨大幅增長所帶來的風險,若將存貨跌價準備跟同期存貨余額做對比,可發現計提的比例僅為4.79%、1.80%、2.66%和2.24%。如此情況反映出,公司是否計提了充分的跌價準備就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事實上,東威科技在報告期內也確實存在過客戶合同或訂單被取消或調整的情形,導致報告期各期由此產生的存貨減值了148.88萬元、64.09萬元、145.09萬元和1.03萬元。
應收賬款管理混亂,逾期比例較高
報告期內,東威科技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合稱應收款項,下同)雖然沒有出現大幅增長,但其絕對金額卻是非常高的。2018年年末,應收款項余額達到最高的3.05億元,而該年年末的總資產卻僅有6.30億元,這說明公司有近一半資產體現為應收款項,說明了其資金被占用的現象是非常明顯的。
需要警惕的是,在大額應收款項當中,各期末均有較大一部分是逾期應收賬款。招股書披露,公司報告期各期末逾期應收賬款金額分別高達15997.11萬元、16174.46萬元、15085.29萬元和16748.71萬元(如表1所示),逾期金額占同期應收賬款余額的比例分別達到65.80%、64.36%、67.30%和70.88%,即意味著有超過六成的應收賬款都出現了逾期情況。
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報告期各期末對主要債務人的應收款項雖存在逾期的情形,但發生實際壞賬損失的比例很小,收款風險較低。”可從東威科技的逾期應收賬款實際回收情況看,期后回收比例卻分別為92.56%、89.43%、56.78%和26.05%,這說明近年的逾期賬款的回收情況其實是不太理想的。
更讓人感到問題重大的是,報告期內應收賬款逾期金額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重竟然達到40%左右!不僅如此,東威科技合并資產負債表所列應收款項數據跟營業收入之間若從勾稽關系看,也是難以形成合理匹配的。
比如說,2019年年末東威科技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分別有3945.21萬元和20200.02萬元(如表2所示),同時對應的還有96.17萬元和2216.17萬元壞賬準備,此外還有443.53萬元的應收款項融資,綜合起來,2019年年末應收款項余額達到26901.10萬元。這跟2018年年末相同項目綜合起來的金額30528.11萬元相比,減少了3627.01萬元。如此變動,跟當年的營業收入少于相關現金流量是有關系的。理論上,2019年含稅營業收入與相關現金流量之間恰好有這個規模的差額。
可事實結果卻恰恰相反。2019年,東威科技的44159.53萬元營業收入在考慮外銷因素和增值稅稅率影響后,其全年的含稅營業收入達到了49608.52萬元,與同年公司37034.15萬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和1720.80萬元預收款項減少額相比,有10853.56萬元含稅營收未獲得現金流入,理論上需要形成10853.56萬元新增債權,而上文的結果卻減少了3627.01萬元,一增一減下,差異金額高達14480.57萬元。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2018年和2020年上半年。其中,2018年應收款項余額綜合起來有30528.11萬元,比上一年年末增長了3529.16萬元。而這年含稅營收有46732.02萬元,同期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有32420.71萬元,預收款項增長額為2017.56萬元。幾項數據勾稽后的結果是,2018年含稅營收與相關現金流量流入金額之間存在12799.71萬元的差額。而2020年上半年在進行相關數據勾稽后,含稅營業收入與相關現金流量流入金額之間也存在6056.34萬元差額。
雖然公司表示有票據背書的情況:“由信用等級較高銀行承兌的銀行承兌匯票在背書或貼現時終止確認,由信用等級一般銀行承兌的銀行承兌匯票以及商業承兌匯票在背書或貼現時繼續確認應收票據,待到期兌付后終止確認。”但因招股書并沒有詳細披露背書的具體情況,之間的數據差異依然存在讓人懷疑之處。
票據背書難解財務數據偏差疑點
從招股書來看,公司是將票據背書用于支付采購款項的,理論上營收數據中存在的數據差額會在采購數據中得到相應體現才合理,如2019年東威科技的含稅營業收入與相關現金流量之間存在14480.57萬元的差距,若考慮票據背書的影響,2019年含稅采購總額跟相關現金流量、應付款項新增額之間理論上也必然存在14480.57萬元的差距。
然而,對招股書相關數據的分析結果并非如此。2019年東威科技原材料采購總額有22325.03萬元,根據月均采購額及各月份適用的增值稅稅率,可測算得知該年度的含稅采購總額有25394.72萬元。
在這個規模的含稅采購總額之下,2019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11713.53萬元加上預付款項減少額所對應的198.19萬元現金流出,該年度采購支付的現金合計只有13483萬元,而同期的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合計15168.70萬元也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增加了1855.81萬元。綜合起來,2019年為原材料采購而支付的現金及新增的應付款項合計只有13767.53萬元,跟含稅采購總額25394.72萬元相差了11627.19萬元。這一結果顯然與理論上應該存在的14480.57萬元背書支付有了2853.38萬元的差異。
用同樣的方法測算2018年和2020年的采購情況,可發現2018年的收入和采購數據就沒有什么明顯差異,而2020年上半年的分析結果卻仍相差了1160.52萬元。總體看,若用票據背書理由解釋財務數據上的差異顯然是存在一定疑點的。
另外,東威科技的水、電等能源耗用情況相比于原材料采購總額的規模很小,而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的增長情況跟同期“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相差不大。因此,即便我們考慮到能源采購和長期資產購建的影響,仍無法解釋公司2019年和2020年數據存在明顯偏差的問題。(胡振明)
關鍵詞: 東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