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上周五收盤,國聯證券市值467億元,國金證券市值462億元,即合并后,有望晉升“千億俱樂部”,在上市券商中僅次于排名第13位的光大證券。
2020年以來,券業并購整合信息傳聞不止,從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到第一創業和首創證券,再到華創證券和太平洋,市場終未料到,第一宗“落地”的券業并購案是剛剛回A兩個月的國聯證券和“涌金系”的國金證券。
9月20日下午,國聯證券(601456.SH;01456.HK)、國金證券(600109.SH)雙雙發布《收購股份暨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公告》《關于控股股東轉讓股份暨籌劃重大事項停牌公告》,確認了上周末的合并傳聞,兩家上市券商也自9月21日起開始停牌。
時代周報記者發現,國金證券亦是國金期貨和國金基金的控股股東,這也意味著,如果此次合并成功,國金期貨和國金基金也將并入國聯“版圖”,而“涌金系”將一次性失去證券、期貨、基金三張金融牌照,僅余云南國際信托。
9月21日,國聯證券在港股市場并未停牌,早盤高開逾75%,收盤時上漲35.85%。
首宗上市券商合并案
據國聯證券和國金證券公告,這宗并購案將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國金證券控股股東長沙涌金(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沙涌金”)將持有7.82%的國金證券股份轉讓給國聯證券;第二步,國聯證券通過向國金證券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國金證券。
就上述兩步,9月18日,雙方已簽署股份轉讓意向協議和吸收合并意向協議。據時代周報記者從雙方知情人士處獲悉,目前轉讓交易價格已基本達成共識,細節待進一步商榷,仍有談判空間。
兩券商均表示,因收購與合并尚處于籌劃階段,A股自9月21日起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截至上周五收盤,國聯證券市值467億元,國金證券市值462億元,即合并后,有望晉升“千億俱樂部”,在上市券商中僅次于排名第13位的光大證券。
雖然市值接近,但兩家券商業績差距較大。從2020年半年報數據看,國聯證券上半年實現營收8.22億元,同比減少3.4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1億元,同比減少9.84%;國金證券上半年實現營收28.96億元,同比增長51.36%,歸母凈利潤10.02億元,同比增長61.24%,增速高于行業平均。
此外,據中國證券業協會2019年數據,國金證券總資產排名第33位,營收和凈利潤均排名第21位;國聯證券總資產排名第55位,營收凈利潤分別排名第51位和第43位。于是,有業內人士形容此次并購為“蛇吞象”。
不過,9月20日,上海一位大型券商研究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券商行業馬太效應明顯,大量資源集中在頭部,對20―50名之間的中型券商,雖然有差距,但仍屬同量級并購。
華泰證券非銀金融分析師沈娟認為,并購是券商壯大發展的重要捷徑,歷史上或因風險或因監管驅動的多輪并購整合,使得行業格局得以優化,并形成頭部效應。同時,行業并購重組也符合證券行業做大做強、打造航母級券商的監管思路。
資料顯示,國聯證券創立于1992年11月,前身為無錫市證券公司;2015年7月6日,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20年7月31日登陸上交所,由無錫市國資委間接控股。國金證券成立于1996年,1997年在上交所上市,“涌金系”為其大股東。
“從過往券業并購案來看,目的不外乎獲取牌照、曲線上市、海外收購、資源互補業務協同等,而國聯和國金同屬上市券商,不存在為了牌照和上市,應該更多考慮的是互補。”前述研究員告訴記者,兩家券商網點互補,強勢業務互補。
中信基因延續涌金系退場
在停牌前一交易日的上周五,國金與國聯A股雙雙漲停,市場隨后紛紛質疑是否存在內幕交易?
對此,受訪的多位國聯證券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由于“中信系”高管組團加盟國聯,內部對并購等運作有一定預期,“否則葛總(葛小波)為什么要放棄中信1500萬元年薪來國聯呢?”但并不知道并購對象是國金證券。國金證券人士也對記者表示事先并不知情,“消息很突然”。
2019年,國聯證券迎來5位有中信背景的高管。去年6月,在中信證券工作20余年,有“金融打工皇帝”之稱的葛小波加盟國聯證券,任公司執行董事、總裁兼財務負責人。此外還有董事會秘書、首席信息官、兩位副總裁等4位高管亦曾任職中信證券。
“不僅是高管團隊,目前主要業務負責人、各分公司領導等也都換成了中信班底,中信團隊來了以后,公司內部氣象變化很大,變得務實,薪資也市場化了。”9月20日,國聯證券一位內部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透露。
記者通過天眼查信息發現,目前可查的處于“在業”“存續”階段的國聯證券分公司有13家,其中7家分公司在2019年和2020年進行了負責人變更,另有3家在2018年有負責人變更。
“工商變更有一定延時,實際變更負責人的分公司更多,如上海分公司原負責人近期已履新國聯子公司中海基金,但目前變更數據還停留在2018年。”上述人士表示,內部大換血卻平穩過渡,對一家公司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時,中信系加盟后也顯示出超強的執行力,在國聯重啟IPO后不到半年,就火速過會。在業內首批7家拿到基金投顧試點的券商中,國聯是唯一的中小券商。
中信班底為何會選擇國聯?實際上,兩家券商淵源頗深,前中信證券原董事長王東明在2015年從中信退休后以顧問身份加盟國聯。在王東明任職中信證券期間,后者從一家二流券商發展成“券業一哥”,其秘訣之一便是不斷并購中小券商實現跨越式發展。2012年,中信曾意欲并購國聯,但最終未能成功。
此次并購又為何會選擇國金證券?目前尚未有正式答案,不過業內猜測,或是在民營金控遇強監管的背景下,“涌金系”有意退出。9月14日,金控新規系列政策出臺,非金融企業投資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正式納入監管,國金證券作為民營控股券商,投身國資或是最好選擇。
未來國聯和國金合并后能否實現1+1>2?涌金系是否會繼續轉手僅剩的信托牌照,從此淡出金融江湖?國聯和國金的并購案又是否掀起了券業新一輪并購浪潮?都值得市場關注。(記者 盛瀟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