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司需要融資時,往往想到兩種渠道:一是證券交易所,二是銀行貸款。證券交易所是一個有限制性的渠道,它只能為滿足特定條件(如銷售數據、資產負債表情況、最低存續年限等)的大中型公司提供融資。
貸款的條件也受到了嚴格約束。公司必須證明自己的償債能力,也就是說它要保證一定的存續期間、現金流量穩定、經營活動健康、負債狀況良好。公司還必須向銀行提供一些擔保,作為貸款的抵押(若貸款違約,銀行將占有并出售抵押物以清償貸款)。
銀行貸款實際上正在被重塑,因為支撐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從銀行開始變為金融市場。并且趨勢已慢慢擴展到其他國家。如今,銀行似乎正處于退出某些金融業務的邊緣,如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這是銀行在新的監管(如《巴塞爾協議Ⅲ》)壓力下的結果,也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結果。這一改變將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崛起鋪平道路。
如果證券交易所和銀行都不為公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融資,那么誰來提供融資?收購家族企業、家族企業轉型的錢哪里來?重組虧損業務的錢呢?找“私募股權”解決。
“私募股權”一詞已經表明:它不是上市股權,交易不受監管。當然,對于正蓬勃發展的私募股權而言,這僅反映了其部分特征。
關鍵詞: 私募公司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