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大幅波動。以某股份制銀行代銷理財子公司的固收類理財產品“季季開 1號”為例,該產品成立于4月17日,成立初期凈值平穩增長。但5月下旬以來,單位凈值連連下跌,6月3日首次跌破本金,跌至0.9997,截至6月11日,繼續回落至0.9988,近一月年化收益率顯示為-4.42%。
根據產品說明書,“季季開 1號”為凈值型產品,收益特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首個投資周期業績比較基準為年化3%-4.3%。從投資品種計劃配置比例來看,投向固定收益類資產(含標準化或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不低于80%。風險等級為R2級(較低風險)。
另一款類似產品“季季開 2號”近日凈值也出現下跌。該產品成立于5月13日,截至6月10日,單位凈值跌至0.9994,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0.73%。
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浮虧的情況并非個例。從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發布的理財公告來看,有不少于20款銀行理財產品最新份額凈值低于1,其中多數為剛成立不久的固收類理財產品。
6月18日,《金融投資報》記者查詢中國理財網發現,截至當日,共有352款銀行凈值理財產品(含封閉式、開放式凈值理財產品)最新凈值低于1元初始凈值。如貴陽銀行發行的“爽銀財富-金債定期1年第23期”,在6月8日及6月15日最新兩期披露的份額凈值均回落至1以下;哈爾濱銀行發行的“丁香花理財智贏定開凈值型01號08期”,最新披露的最新份額凈值也跌至0.9981。
回歸“代客理財”本源
“為何標明了低風險理財,還出現下跌?”“凈值波動是否意味著本金虧損?”對于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投資者表達了自己的疑惑。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近期出現凈值波動主要是由于銀行固收理財的投向債券比例較高,因此受到債券市場調整沖擊。從今年債券市場表現來看,頂部區間在4月中旬至5月間,如果理財產品在這個時間區間內進行債券建倉,后續凈值化下跌是大概率事件。“經過此次調整,債券投資價值逐漸回升,投資者無需過度恐慌,理性對待產品凈值短期波動。”
在天風證券分析師廖志明看來,凈值型理財產品在債市大幅調整時期出現小幅回撤,與債券基金表現類似,這是正常的,也恰恰說明銀行理財開始回歸“代客理財”之本源,真正打破剛性兌付。“資管新規出臺前,商業銀行多數理財產品采取‘預期收益率’宣傳銷售,運用資金池等模式兜底,這讓投資者以為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是常態,但剛兌模式蘊藏了巨大的風險。”
除債市調整影響外,在資管新規之下,銀行理財產品對債券的估值方法也發生了變化。可使用攤余成本法的產品大大受限,絕大部分產品必須采用市價法來估值。
“采用市值法將直接根據底層資產價格表現計入產品凈值,若底層資產價格波動較大,直接反映在產品層面,其單位凈值變化就大。”普益標準副總經理陳新春表示,比如近期債券市場總體走熊,價格下跌幅度較大,按市值法估值,則債券類理財產品的凈值下跌幅度大,甚至會產生負收益。
天風證券研報預計,如果債市持續下跌,凈值低于1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還將上升。
改變“保本穩賺”觀念
需要留意的是,短期賬面的負收益并不代表實際的負收益。陳新春表示,“以股票投資為例,短期股價的下跌會帶來虧損,但如果長期持有,價格依然會漲回來,長期看依然是盈利的。債券類理財產品同理,債券價格有漲有跌,最終市場價格會向內在價值回歸,只要不短期贖回,賬面的負收益并不會帶來實際的負收益。”
在打破剛兌的背景下,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需改變銀行理財保本穩賺的觀念,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辨析風險,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選擇合適的投資產品。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針對理財產品特別是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投資者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陳新春認為,做好投資者教育,必須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理念必須正確。理財經理需要站在客戶的角度,糾正“凈值型產品就一定會虧損”的觀念,讓客戶理解打破剛性兌付其實是擺脫了銀行賺差價,銀行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客戶能夠分享更多產品的超額收益;并且通過長期投資能夠平滑凈值波動,客戶在長期能收獲經濟發展和企業成長的紅利。
二是語言務必易于理解。在跟客戶溝通過程中不要堆砌術語,要多采用貼近生活的比喻能夠讓客戶更方便理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是持續念叨,一以貫之。經過周期循環直到給客戶形成潛意識的認知。
另一方面,廖志明認為,理財產品破剛兌后,投資者舒適區被打破,被動接受資管產品凈值化,其風險偏好或被動提升,部分或流向權益類產品。同時,理財投資非標受限,產品收益率無法再通過非標提升,理財子公司需及時布局權益類產品,增加產品競爭力。(記者 吉雪嬌)
關鍵詞: 保本穩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