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浪潮下,“衣食行”商業模式不斷被顛覆,唯有“住”這個仍高度依賴線下的行業,傳統得難以被互聯網“+”上。在房地產行業進入存量時代的市場格局下,服務是連接C端、B端和經紀人的核心要素,這給中介經紀行業孕育出“居住屆的滴滴和美團”這樣的平臺提供了可能性。
兩年前,由黃軒代言的貝殼找房從央視走進小區電梯廣告時,貝殼找房CEO彭永東曾在公司會議室里拿碳素筆在白板上畫出了貝殼找房的愿景、商業模式和未來藍圖,解釋C端(客戶)、小b(經紀人)和大B(經紀公司)是如何在這個新居住服務平臺上實現深度連接的。
彼時,貝殼找房想用一個真房源的門檻和一張“ACN經紀人合作網絡”解決傳統二手房交易的矛盾和痛點,建立一個打破信息孤島和品牌界限的開放式平臺,提升行業效率。兩年后,這個行業確實改變了。4月23日,彭永東稱:“兩年前,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做貝殼,這個問題到今天很少人再問了’,這可能就是大家看到的變化。”
基于“數據”提升交易效率
如果說消費互聯網做的是面對C端的“云”上生意,那么擁有“云”數據的互聯網企業正在將與B端的合作拉進互聯網生態系統中,也就是產業互聯網的概念,其特點從對C端的流量關注轉向對B端的合作生態和效能改造。
在居住服務領域,基于房產交易的低頻性,若能憑借樓盤字典、VR看房、線上簽約等基于數據和技術開拓的服務提升交易效率,則是在居住服務互聯網平臺上完成B2B2C模式融合,這意味著可以提升整個行業的商機量、交易透明性和服務迭代速度。
事實上,從把鏈家升級為貝殼找房時的戰戰兢兢到如今的新居住戰略方向清晰,兩年間,貝殼找房對提升行業交易效率,對抗行業周期性波動風險的成長可以用以下一組數據來描繪:超過110個城市提供二手房交易服務、超過250個房產經紀品牌入駐貝殼平臺、近4萬家門店互聯互通、約37萬名經紀人提供服務、平均每天為6500個家庭找到理想居所。
回溯貝殼找房這兩年的創新,皆是圍繞“居住”交易領域衍生的服務做生意,其陸續上線了VR售樓部、租房及二手房在線簽約、線上貸簽和資金存管等功能。橫向上,貝殼找房連接起了業內一眾買賣、租賃、裝修、社區等居住服務品牌和服務者;縱向上,打通了居住服務產業鏈上下游,構建了一個新居住服務生態閉環。在這個生態閉環中,C端支付費用獲得相應的服務,B端借助服務C端升級品牌擴展規模,提高收入。
向門店低收入“宣戰”
“新居住有兩條主軸:一個是科技;另一個是服務者。這是兩條永遠交錯、相互迭代、相互定義的主軸。”彭永東認為,“一方面通過數字化將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實現連接和重塑,另一方面提供新居住服務者新供給,未來3年,貝殼希望有3萬名店長和店東成為中國第一代職業經紀人。”
貝殼找房董事長左暉一直很關注經紀人的成長。貝殼找房誕生之初,“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一直讓業內有所質疑,是否能一碗水端平,到底如何賦能入駐平臺的經紀品牌及服務者是平臺商業模式能否跑通的關鍵點。
正如左暉所說,行業應該從競爭型思維轉變到合作型思維。門店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開始成為整個產業鏈的基礎核心和運營軸心。
左暉認為,門店年GMV(成交總額)達到5000萬元是溫飽線,年GMV1億元以上為中產線,目前,平臺上12%店面能夠達到中產水平,而過溫飽線的店面只有四分之一。不過,左暉稱:“我們能確定的是只要店面連接到平臺上,大家一起磨合且向前走,穩定提升是大概率事件。”
對于2020年的小目標,左暉透露,未來的核心關注點是經紀人的成長,希望貝殼幫助2萬間門店達到中產線,到2025年90%以上門店越過溫飽線。
至于3年至5年的小目標,彭永東表示,未來貝殼找房將連接100萬服務者,服務3億家庭買賣、租賃、裝修家居、社區服務等品質需求,構筑線上線下兩張網,打造新居住品質服務平臺,推動行業正循環。(記者 王麗新)
關鍵詞: 貝殼找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