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來自歐洲RIPE NCC(歐洲網絡協調中心)的郵件中確認,已經將可用池中最后剩余的IPv4地址進行了分配,全球的IPv4地址隨之耗盡。
略通網絡知識的人都知道,每臺連接到互聯網的設備,都會根據互聯網協議分配到一個ip地址。
IP地址相當于“身份證”,是人們能夠暢享網絡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
現行的互聯網協議IPv4是互聯網協議的第四版,第一個被廣泛使用,構成現今互聯網技術基礎的協議,IP地址也是網絡設備連入網絡的唯一標識。
受限于當時技術條件等多種原因,IPv4協議僅能分配43億個IP地址。
在當時的網絡應用環境來看,43億算是一個龐大的儲備量。不過技術的發展總是迭代躍遷,43億個IP地址遠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網絡需求。
早在2011年,互聯網地址分配機構(IANA)就已經發出IP地址面臨枯竭的警告。
沒有IP地址,網絡設備就沒有了身份認證,任何設備都無法接入互聯網,人們只能“望網興嘆”。
面對IP地址耗盡的困境,網絡工(技)程(術)師(宅)們也并非束手無策。
IPv4耗盡,IPv6呼之欲出。
作為IPv4的“繼任者”,IPv6是互聯網工程任務組設計的用于替代IPv4 的下一代IP協議,IPv6將IPv4中32位的地址長度擴展到了128位。
單純看這些數字或許沒有什么感受,理論上,IPv6能夠給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IPv6地址。
不僅能彌補Ipv4的缺口,IPv6還有諸多優點。但在實際的推廣使用上,仍然任重道遠。
由于IPv4在互聯網流量中長期占據主要地位,IPv6的使用增長緩慢。直到 2017年7月,通過IPv6使用谷歌服務的用戶百分率才首次超過 20%。
劃重點↓↓↓
為了不在新的互聯網時代掉隊,國內此前就在IPv6方面進行了布局,近年來成果初現。
2017年,由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牽頭發起的“雪人計劃”,已在全球完成25臺IPv6 DNS根服務器架設,中國部署了其中的4臺,由1臺主根服務器和3臺輔根服務器組成。
去年6月,三大運營商聯合阿里云宣布,將全面對外提供IPv6服務,并計劃在2025年前助推中國互聯網真正實現“IPv6 Only”。7月,百度云制定了中國的IPv6改造方案。
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開展2019年IPv6網絡就緒專項行動的通知》,計劃于2019年末完成13個互聯網骨干直聯點IPv6的改造。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2019年IPv6網絡安全白皮書》顯示,截至2019年5月,我國已分配IPv6地址用戶數達12.07億,我國IPv6地址儲備量已躍居全球第一位。
不過,IPv4和IPv6是兩個完全不兼容的協議,如果想要從支持IPv4升級到IPv6,無論是應用程序客戶端、服務器程序端、路由器等等,都要同時支持IPv6才能解決問題,升級改造需要花費的成本是巨大的。
雖然IP地址已耗盡,但因IPv6的提前布局和初步應用,并不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較大影響。但如何能完成IPv4到IPv6的過渡,如何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還需業內外積極探索。
關鍵詞: 全球ipv4地址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