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晚,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多位中國知名作家現身。除徐則臣、梁曉聲等獲獎作家外,著名作家賈平凹、阿來、畢飛宇等也來到現場,并上臺為本屆茅盾文學獎得主頒獎。
頒獎典禮現場。王紀國 攝
今年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李洱的《應物兄》獲獎。
頒獎典禮上,李洱、陳彥、徐則臣、徐懷中、梁曉聲等作家先后上臺領獎并發表獲獎感言。
站在臺上,李洱感慨地說,文學傾向于描述那些珍貴的時刻:它濃縮著深沉的情感,包含著勇氣、責任和護佑,同時它也意味著某種險峻風光。作者和有經驗的讀者常常都會感動于此。
“除了與讀者共享那樣的時刻,寫作者還必須誠懇地感謝命運讓他與此相遇。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委將如此重要的獎項授予《應物兄》,無疑讓我重新回到了那個珍貴的時刻,并讓我有機會在此感謝命運的饋贈。”李洱說。
王紀國 攝
陳彥則感嘆,自17歲發表第一篇作品以來,自己在文學和戲劇文學的道路上,已經跋涉了40年,“這個獎是對我40年奮斗歷程的一個肯定,讓我滿懷激情與喜悅,也充滿了焦灼與感奮”。
回顧創作《北上》的經歷,徐則臣表示,因為一條2500年的古老河流,《北上》獲得了本屆茅盾文學獎,“作為作者,我倍感榮幸,也深受鼓舞。寫作22年來,我一直在感謝這條河”。
“感謝的方式就是一篇接一篇地寫出與這條河相關的作品,它是我的小說最忠貞、最可靠的背景。我在河邊生活過多年,這些被大河水氣籠罩的歲月,成了我寫作最重要的資源,河流里總有良方。”徐則臣說,“這條河不僅僅是京杭大運河,它是我生活里遇到的所有河流的總和。”
當晚,老作家徐懷中的獲獎感言引發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他幽默地說:“這次評獎才得知,茅盾文學獎的字數下限定為13萬。有驚無險,我的這本《牽風記》正好是13萬字。也就是說,如果我再刪去千兒八百,就湊不夠字數,只能退出參評了。”
“薄薄一本小書,無可夸口。”徐懷中說,2014年,自己著手打磨長篇《牽風記》,“趕上改革開放新時代到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一艘巨輪,正順風順水全速前進,作為離退下來的耄耋老人,同樣深受鼓舞與激勵。”
王紀國 攝
他表示:“我身心愉悅、精神抖擻,完全放開了手腳,竭力做最后一搏。一本夕陽之作終于讓我給對付下來了,倒也痛快淋漓。”
當晚,著名作家梁曉聲最后一個上臺領獎。他說,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文學對文化影響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責無旁貸的義務。
“我倍覺榮幸的是,與我同時獲獎的4位作家同行,不論是年長于我的前輩,還是年輕于我的新老朋友,都以自己的作品參與了為中國當代文化的‘拾遺補缺’。我們的作品風格迥異,文學精神卻基本一致。”梁曉聲表示。
關鍵詞: 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