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報記者對20家在線售藥APP測試發現,在經過多次被曝光及平臺自查后,仍有個別平臺涉嫌無處方售處方藥,同時,平臺對患者個人信息、病情真偽的審核機制也存在漏洞。曾因用戶使用過量導致死亡引發社會關注的秋水仙堿片,也有平臺不需要處方就能一次性購買多瓶。
網絡購物時代,在線售藥APP能夠滿足一定的市場需要。不過,藥品畢竟不同于其它商品,若缺乏有效的規制,極容易埋下隱患。比如,有的消費者表示,向在線醫生咨詢要求開處方時,隨便編個病情或者在網上找個處方單子提交,基本都能通過。而事實上,這種不能確定患者病情真偽的問診流程不僅不合規,帶來的安全和法律風險也不能小覷。
對于互聯網醫療,國家并不缺失相關法律規定。2014年5月,《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允許互聯網藥品經營者按照藥品分類管理規定的要求,憑處方銷售處方藥。即便如此,對于在線售藥APP,同樣不能缺失必要的法律規制。
筆者以為,消弭在線售藥APP存在的亂象,最為核心的是法規及相關政策和措施的完善。今年4月,國家衛健委體制改革司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將繼續推動“互聯網+藥品流通”,推進線上線下協同發展,鼓勵提供“網訂店取”、“網訂店送”服務等等。可以說,有法可依靠,有政策給予保障,互聯網醫療才能規范前行,真正造福于民。
此外,強化市場監管也是重要保障。此前就有媒體建議,在規范放開網售處方藥的前提下,藥監部門同時制定網售藥品負面清單,確保藥品銷售的安全可控;建立統一處方流轉平臺,實現處方流轉閉環,以確保處方真實有效、藥師確認審核,避免處方被濫用。當然,于監管部門而言,更須精準施策,對違法違規行為給予依法懲治。
同時,買賣雙方也應增強守法自覺與誠信意識。誠如業內人士表示,“線上購藥痛點和亂象的根源在于病患上傳處方的真實合法性難以鑒別”。于此,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藥時,既要防范被非法藥品所傷,更須堅持誠信原則,避免使用虛假處方購藥;賣家也應注意,切莫只圖一己私利,還須在法律框架內行事。
總而言之,藥品是特殊商品,涉及人的生命健康,必須慎之又慎。在線售藥APP存在的亂象,本質上而言并非是難治之疾,關鍵是“因病施治”。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患者購買處方藥的客觀需求實際存在,網購大大提高了藥品的可及性。因此,相關部門應當積極探索網售處方藥的合法合理發展路徑,對于其中亂象也應早研判、早依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