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購物APP上瀏覽了一些商品,隨后就在下載的新聞資訊客戶端接到該款商品的廣告推送;在某社交APP上跟朋友無意間聊起育兒經驗,稍后就收到母嬰用品的廣告推薦……這樣的經歷很多人都會有,究竟是巧合還是的確是個人隱私被泄漏?日前,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的確有一些APP利用用戶上網瀏覽記錄、定位、基本身份信息等要素,實現廣告精準推送。
這當中最讓人不安的并非是平臺利用用戶的基本身份信息進行廣告精準推送,而是不同平臺之間共享用戶信息。也就是說,用戶僅在A平臺發布過信息,然后可能所有平臺都在給自己精準推送廣告。比如,記者在某社交APP上進行測試,先后發布了4條包含信用卡辦理、婚紗攝影、嬰兒紙尿褲和房產交易的信息,此前記者沒有在任何終端發布或檢索過類似信息。但不到30分鐘,在三個不同的新聞資訊類APP上,某地產企業廣告進行了首頁推薦,在另一款社交APP上,某婚紗攝影廣告做了“頭條推薦”。這種狀況,的確讓人感到驚悚。
APP通過分析用戶上網瀏覽記錄,并結合用戶定位和性別等身份信息,可繪制成用戶肖像,從而實現營銷收入,已經是當前一些互聯網平臺的主要經營模式。很多互聯網平臺也一再強調不會偷窺用戶的隱私,但當用戶感覺到個人信息都在各個平臺共享了,還怎么敢相信平臺的承諾?尤其是,個人用戶與平臺之間處于不對等的狀況,用戶很難對平臺的行為進行了解和監督,這種情況下,互聯網再怎么強調保護用戶隱私,都很難得到用戶的信任。
在大數據時代,平衡好挖掘數據價值和隱私保護的關系是每個互聯網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有人擔心,嚴格的隱私保護會阻礙行業的發展,此前還有互聯網大佬認為中國人愿意用隱私換取便利,種種觀點不僅短視,而且也荒謬。泛濫的隱私侵犯行為,會讓公眾失去基本的安全感,憑什么認為一個讓公眾連基本的安全感都沒有的平臺或者行業能走得好、走得遠呢?
保障用戶隱私,讓用戶找回安全感,最基礎的莫過于給予用戶足夠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根據《互聯網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指南》的相關規定,完全依靠自動化處理的用戶畫像技術應用于精準營銷、搜索結果排序、個性化推送新聞、定向投放廣告等增值應用,可事先不經用戶明確授權,但應確保用戶有反對或者拒絕的權利。可是現實中,用戶反對或者拒絕的權利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大部分APP很難找到關閉“個性化廣告推送”的按鈕,即使是能夠進行關閉操作的APP,也非常不便捷。這種狀況必須得到改變,一方面是要求主管部門加強監管,及時跟上隱私保護的新形勢、新動態,另一方面行業內部也要形成規范,加強行業自律。
此外,多款APP在用戶協議中明示:會根據用戶瀏覽痕跡制作用戶“標簽”并用于個性化廣告推送,但未明確是否會與其他平臺共享用戶“標簽”。既然用戶沒有授權,那么將用戶信息與其他平臺共享,就侵犯了用戶的權益。對于這種跨平臺的共享行為,也應該取得用戶的充分授權。
就在5月28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根據規定,運營商在進行廣告推送時,應當以明顯方式標明“定推”字樣,且必須尊重用戶的選擇權。如何落實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是互聯網平臺必須答好的一道題,也是監管部門必須答好的一道題。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這種便利不應該以讓度隱私權等基本權益為代價。而當這些基本權益都得不到保障,新技術新業態所帶來的積極意義也會被消解,對此,不可不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