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祁輝晾曬用中草藥染色完成的絲巾。 魏建軍 攝
“古法中草藥染色技藝,不能丟,也不能忘。”在甘肅定西一家“農女手作非遺工坊”里,彌漫著藥香。“店主”祁輝說,現在人們逐漸開始崇尚自然、回歸自然,要重拾這些被工業淘汰、擠掉的文明,傳承中華千年傳統技藝。
圖為精選當地的優質中草藥浸泡水煮?!∥航ㄜ?攝
祁輝是定西安定區大山里走出來的姑娘,2016年,她創業成立了“農女手作非遺工坊”,準備依靠“針線活”做一番事業。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中草藥印染”,從此結緣,并深深愛上。她決定,要“復原”即將消失的千年中草藥印染技藝。
圖為祁輝水煮“提煉”中草藥色素給絲巾上色?!∥航ㄜ?攝
中草藥染色是指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長的各種含有色素的中草藥提取色素來對被染物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也稱“植物染色”。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古人已經開始使用中草藥染色了?!吨芏Y》中對植物染色開始有明確的記載,周朝還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稱“染草之官”,又稱“染人”。
祁輝說,秦漢時期,染料植物的種植面積和品種不斷擴大,先輩們通過大量實踐和不斷摸索,創造并積累了天然染料提取、染色的一套完整技術。直至19世紀中葉西方發明并傳播化學染色以前,植物染色在中國已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至今,中國許多少數民族仍然保留草木染的習俗,將草木染的布料作為主要的衣物來源。
定西市隴西縣藥材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素有“千年藥鄉”和“西北藥都”之美稱。這里盛產300多種中藥材,其中可常用于纖維染色的有幾十種之多。但祁輝表示,此前,這些藥材都用于治療和保健,沒有插上“文創”的翅膀。她想借助當地獨特的優勢,進行深入研究藥材開發。
“提煉出的色彩遠遠高于十二色,除了藥材本身的色彩,還有很多調和色。”祁輝介紹說,每種中草藥染色前的步驟都不太一樣,一般根部和莖部提取的色素染出來不易掉色,但首先要確保精選優質的藥材,再經過浸泡、水煮、上色、固色、漂洗、陰干等過程。
要注意的是,水煮的時候需要不停攪拌,避免著色不均勻,期間還應避免沾染油漬等。“固色”過程十分神奇,完全沿襲了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古法技藝,將上色后的絲巾再通過明礬、綠礬等媒染劑浸泡固色,形成天然的“化學反應”,將色彩永久留在上面。
祁輝說,雖然用了媒染劑之后會產生何種深奧的天然“化學反應”古人也說不上,但他們通過不斷摸索總結出通過媒染劑保留色彩的道理。她為古人這種聰明才智贊嘆不已,這更堅定了她要傳承中國古法印染技藝的決心。
目前,“農女手作非遺工坊”通過不斷地研究學習和實踐,研發出了具有保健作用并適合本地藥材染色的十余款文創保健精品絲巾,并在隴西云田鎮“非遺扶貧工坊”對當地貧困人口進行培訓生產,已成為地方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