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間,福建老牌零售企業新華都在回復深交所問詢時表示,受到競爭環境和新業務投入培育等影響,公司對2018年上半年的業績預計(歸屬公司凈利潤)進行了向下修正。
同樣來自福建的零售龍頭企業永輝超市在近日也已發布了半年度業績快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3.97億元,同比增長21.47%;不過在營業收入增加同時,公司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43億元,同比下降10.67%。
眼下,新零售行業轉型仍在繼續,零售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眼下行業競爭加劇,創新業務盈利模型尚不清晰,仍在投入探索期。
2家零售公司凈利下降
7月11日,新華都公布半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稱,2018年1月份至6月份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50萬元至1000萬元,同比下降86.85%至76.09%。而公司于4月26日公布一季報時曾預計,2018年1月份至6月份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00萬元至3800萬元。
隨后,深交所向新華都發去問詢函,7月20日晚間,在回復深交所問詢時,新華都表示,預計情況與實際情況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由于零售市場競爭日愈激烈,傳統線下零售業務經營業績未達預期,線下零售業務供應商對促銷等資源投入意愿降低,其中,其他業務收入的各類促銷費收入及其他投入同比減少4788萬元;另一方面新業務公司新設門店的選址與開業時點及培育期預測存在不確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3年至2017年,新華都連續5年扣非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均為負數,分別為-1.71億元、-0.18億元、-3.65億元、-1.20億元、-0.53億元,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一直處于一年虧損一年盈利的搖擺狀態:2013年至2017年分別為-2.25億元、0.32億元、-3.74億元、0.54億元、-0.52億元。
零售龍頭企業永輝超市在近日也發布了2018年半年度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3.97億元,同比增長21.47%;實現營業利潤9.31億元,同比下降22.65%;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43億元,同比下降10.67%。
對此,永輝超市認為,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長來源于規模效應,新開門店數量持續增加,同時隨著老店客流量增加,銷售額也穩步上漲;而報告期費用同比增長,一方面是公司持續引入高端管理、技術、經營型人才而增加的薪酬成本以及本期計提了3.58億元的股權激勵費用,另一方面是由于門店增加,費用支出同比增加。
“燒錢”的創新業務
據悉,目前新華都的主要經營業態為超市(含鄰聚生活超市)、百貨、體育、數字營銷、網絡銷售及海物會等格局。
在新零售布局方面,2017年9月份,新華都與阿里巴巴展開戰略合作,共享各自供鏈優勢和在零售業務轉型升級等方面開展業務合作,包括公司主要超市門店計劃全面對接“淘寶到家”業務以及共同出資設立子公司用于投資、建設和運營創新門店。而在體育板塊,2017年12月份,新華都“運動概念主題店”在福州開業,推動購物場景及業態組合創新等。新華都表示,公司將促進多業態融合發展,改善經營業績。
新華都在2017年宣布和阿里進行新零售戰略合作一度引發業內外關注,但在資深零售專家丁利國看來,盡管在新零售概念下,傳統企業和網上走到一起,但雙方要真正實現融合發展也存在利用沖突,新華都在接受阿里的新技術的同時,仍需要面對原本零售業務核心競爭力缺乏的問題。
另外,新華都在回復函中稱,今年上半年,公司投資收益同比減少1341萬元,系報告期內根據權益法核算承擔了新業務公司的投資收益減少1061萬元,以及上年同期有理財產品收益280萬元。
永輝超市發布半年度業績快報之后,國泰君安研報認為,公司云超維持較快增長,創新業務處于戰略培育期,業績符合預期。華泰證券分析認為,在云超板塊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公司積極尋求業態創新,目前云創板塊正處于不斷迭代升級中。公司上半年度業績低于預期,一是此前盈利預測未考慮創新業務云創的虧損,二是二季度消費景氣度下滑。
記者根據永輝超市官網信息得知,2018年上半年公司新開紅綠標、物種、生活店各43家、20家、80家,其中云創放緩開店速度、優化經營效率。同店改善使得云超維持較快增長,但云創和云商仍處于戰略培育期,預計合計虧損計入上市公司部分約-2.6億元。
永輝超市2017年年報顯示,云創板塊虧損2.67億元。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在此前4月份舉行的的股東大會上表示,永輝云創的虧損原因大體上在于三個方面,未來將逐一優化。永輝云創屬于全面布局,因而前期投入成本高企,同步展開多個業態,例如超級物種、永輝生活、永輝生活APP、云創生活等,幾乎囊括了永輝除超市業態以外的所有創新項目。其次,永輝云創需要承擔大筆中后臺搭建成本及人力成本,此外鏈接互聯網和云創板塊毛利率較低是制約其實現盈利的重要因素。
此外,張軒松認為如果永輝云創的毛利率能提高5%至10%左右,整體布局更完善合理,會獲得明顯改善。
零售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認為,眼下零售行業為抵御外界壓力以及減少成本等,強強聯盟趨勢明顯;另一方面行業競爭加劇,創新業務盈利模型尚不清晰,仍在投入探索期。
(責任編輯:華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