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資本邦了解到,榮昌生物制藥(煙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榮昌生物”)沖刺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本次擬募資40億元。
圖片來源:上交所官網
三年虧損近14億元
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創新型生物制藥企業,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抗體藥物偶聯物(ADC)、抗體融合蛋白、單抗及雙抗等治療性抗體藥物領域。
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公司已開發了20余款候選生物藥產品,其中10余款候選生物藥產品處于商業化、臨床研究或IND準備階段,均為靶向生物創新藥;公司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6款產品正在開展用于治療20余種適應癥的臨床試驗,其中兩款產品進入商業化階段、4款產品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公司核心產品包括泰它西普(RC18)、維迪西妥單抗(RC48)與RC28,分別處于商業化階段、商業化階段及Ib/II期臨床階段。
公司擁有全球首款、同類首創(first-in-class)的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BlyS)/增殖誘導配體(APRIL)雙靶點的創新融合蛋白產品泰它西普(RC18),其用于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新藥上市申請經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并作為具有突出臨床價值的臨床急需藥品于2021年3月在中國獲附條件批準上市。
公司還擁有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ADC創新藥、目前唯一一款獲得美國FDA授予突破性療法認定的中國ADC產品維迪西妥單抗(RC48),其用于治療胃癌的新藥上市申請經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并作為具有突出臨床價值的臨床急需藥品于2021年6月在中國獲附條件批準上市;公司還擁有另外一款在眼科治療領域具有同類首創(first-in-class)潛力的VEGF/FGF雙靶點的創新融合蛋白產品RC28。
此外,公司擁有3款在國內處于I期臨床階段、多款處于IND準備階段的用于治療多種實體瘤的創新型產品。
財務數據顯示,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1,327.53萬元、482.48萬元、304.43萬元;同期分別虧損2.70億元、4.30億元、6.98億元,三年合計虧損13.98億元。
亟需上市“補血”?
公司符合并適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第2.1.2款中第(五)項所規定的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
業績虧損,市場不禁好奇公司營運資金何來?
公司候選藥物均屬于創新藥,需完成從藥物早期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開發、監管注冊、規模化生產及商業化推廣等多個環節才能產生產品銷售收入,各項環節均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
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度,公司經營性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2,647.92萬元、-28,071.21萬元及-65,802.26萬元。營運資金依賴于外部融資與關聯方借款。
“若公司未來營運資金不足以覆蓋所需開支,將會對公司的資金狀況造成壓力,若公司無法在未來一定期間內取得盈利或籌措到足夠資金以維持營運支出,公司將被迫推遲、削減或取消研發項目,影響在研藥品的商業化進度,從而對公司業務前景、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公司無法保證可以長期獲取足夠的營運資金,若進行債務融資將會產生額外資金成本,若以發行額外證券的方式融資,則可能進一步攤薄股東權益。若公司無法及時獲得足夠資金,則可能對候選藥物的研發、生產或商業化進程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公司業務的持續發展。
業績虧損,或是在資金壓力環境下,榮昌生物最近一年接連選擇奔赴不同的資本市場。
先是,2020年11月9日,榮昌生物于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交易,證券代碼為“9995.HK”,證券簡稱為“榮昌生物-B”。今年5月,公司又宣布奔赴科創板上市,6月21日科創板上市申請獲上交所受理。
對于本次IPO募資,榮昌生物稱擬募資40億元,用于生物新藥產業化項目、抗腫瘤抗體新藥研發項目、自身免疫及眼科疾病抗體新藥研發項目、補充營運資金項目。
若本次成功科創板上市,榮昌生物將實現A+H兩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