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通脹數據出爐,CPI、PPI均超預期上漲。其中,CPI受近期食品(豬肉、蔬菜等)價格上漲帶動,加速上行,同比上漲1.5%,預期1.3%,較前值提升0.9個百分點;PPI則受大宗商品漲價影響,同比繼續大幅上行至13.5%,預期12%,連續3個月創有記錄以來歷史新高。
上周,官方PMI公布,制造業PMI為49.2,連續2個月低于50分界線以下,連續7個月出現放緩。分項中,生產、訂單等“量”相關的指標繼續下滑,而原材料價格等“價”相關的指標大幅攀升,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兩者持續分化的趨勢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增長下降-通脹上升”是典型的滯脹表現。今年以來,增長下降和PPI通脹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并對A股板塊表現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上游周期、新能源等板塊漲幅居前;而下游消費服務、家電、食品飲料和醫藥等受上游漲價等因素影響,表現較差。
明年經濟怎么走,“滯脹”趨勢會強化還是反轉,是市場當前最為關心的問題,市場也存在極大的分歧。某種程度上,滯脹前景的走勢,將成為明年大類資產和A股投資的“勝負手”:
1)如果“滯脹”反轉,則明年下游消費成本壓力舒緩,疊加今年股價調整,“核心資產”王者歸來概率極高,而周期品和新能源等板塊或迎來深度調整。
2)如果“滯脹”強化,并大面積擴散,則明年消費壓力將大幅增加,今年還在觀望的“時間朋友們”及背后的粉絲,最終會割肉離場,而新能源相關的板塊,部分周期品及科技相關的板塊或會跑贏大盤。今年核心資產屬于“敗而不潰”,如果滯脹形勢顯著惡化,量變導致質變,明年核心資產或將迎來“大潰敗”。
滯脹:多來自外生沖擊
“滯脹”一般分為兩種,即周期意義上的滯脹和經濟意義上的滯脹。周期意義上的滯脹,即“增長下降-通脹上升”的一種狀態,這個在日常“宏觀對沖”策略和股市方向選擇中影響較大。但這并不代表社會真的發生了“滯脹”,更多的是一種邊際變化帶來的“滯脹”預期。另一種“滯脹”是經濟意義上的滯脹,即增長出現了實質性減速和通脹出現了實質性加速。比如增長從6%放緩至4%以下,同時CPI從1%上升到4%以上,這種狀態會對經濟的正常運行產生極大威脅,影響社會穩定。
在一個良好運行的經濟體系中,“滯脹”是很難持續存在的。經濟衰退伴隨需求下降,進而對價格上漲造成“通縮”效應;反之,物價上漲,會以價格信號的形式,推動供應和產出增加,從而實現經濟復蘇和增長。
因此,“滯脹”本質上是經濟運轉過程中的一個“突變”現象,是市場信號(暫時性)失靈,或運轉癱瘓。因此,“滯脹”是一種小概率狀態,需要極其嚴格的條件。過去數年,市場上不斷有人Call “滯脹”,屢次落空,即與此有關。因此,過度頻繁地談“滯脹”者,大多缺乏對經濟規律的認識。此外,滯脹也是一種極為棘手的狀態。在此狀態下,宏觀當局面臨“抑制通脹”,還是“刺激增長”的兩難,政策空間大幅壓縮。
一般來說,“突變”狀態多來自于“供給端”和“外生沖擊”。比如1973年中東石油危機期間,國際油價從4美元/桶一年之內上漲至10美元/桶,之后數年上漲至40美元/桶,對推升核心通脹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他的外部沖擊可能包括:戰爭和軍管措施、全球供應鏈脫鉤、禁運、有形之手和政策過多干預(配額、加稅)、各種加劇供給剛性措施等。
一般說來,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中,外生沖擊風險會上升;一個經濟體市場化程度越高,供給彈性越大,則滯脹風險越低。
“滯”:周期下行壓力較大,穩增長難度上升
在“滯脹”前景的研判上,市場對明年經濟出現周期性放緩的預期較為一致。疫情至今,外貿出口和房地產投資兩大動力率先復蘇,助推我國經濟持續復蘇;而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制造業和基建)復蘇相對滯后。
展望未來,在疫情持續的情況下,我國出口短期內將維持高景氣狀態,但三季度以來,房地產市場快速放緩,將成為經濟周期下滑的最大拖累:
1)房地產銷售持續下滑。9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當月同比下跌13.2%,連續3個月同比負增長;百強企業銷售額10月份同比上年下降32.2%,絕對金額連續3個月環比回落。
2)全國各線城市房價出現同步回落,土地市場遇冷,種種跡象表明,房地產市場或將進入一個下行周期。2015~2016年,房地產市場處于同步上漲階段,一線漲幅領先于二線,二線領先于三四線。2017~2020年間,各線城市之間出現分化。2021年下半年以來,多因素沖擊下,一二三四線房價同步出現回落;同時土地市場急速轉涼,土地溢價率接近于0,各地流拍現象不斷上升,種種跡象表明,房地產市場在快速轉涼,有可能進入一個較長階段的同步下行周期。
房地產政策急轉彎的可能性不大,效果也將存疑。一方面,土地市場遇冷中短期內很難逆轉;另一方面,很多購房者預期發生重大變化,選擇持幣觀望,需求出現結構性下降。最重要的是,“房住不炒”高壓線下,房地產市場大寬松的空間基本被鎖死。
疫情沖擊和能耗控制下,消費和投資復蘇乏力,是經濟周期下行的另一隱憂。疫情過后,消費接力復蘇,曾一度被寄予厚望。但在疫情反復下,消費遭受“二次打擊”,反彈中止。投資方面,地方財政困難及土地市場冷卻下,基建投資零增速現狀短期幾乎難以出現實質性起色。能耗雙控和保居民用電下,工商業限電,供應鏈中斷等,也會抑制制造業、采掘業等固定資產投資的復蘇。
基礎情景下,明年經濟增速大概率會降至6%以內,不排除個別季度降至5%以下的可能性。極端情景下,疊加今年的高基數因素,個別季度不排除將出現低于4%的增速。
供應鏈危機等多重外生沖擊下,滯脹概率在提升
滯脹多由外生沖擊引起。過去兩年,疫情疊加大變局,多重外生沖擊疊加,滯脹的概率確實在提升。
疫情沖擊下,供應鏈危機比預期更嚴重。疫情沖擊下,全球出現了嚴重的供應鏈危機。年初,市場普遍認為,隨著疫苗接種完成和經濟活動恢復,供應鏈斷裂的情況會出現緩解。但下半年以來,供應鏈危機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呈現愈演愈烈走勢,歐美多個港口出現貨物積壓,缺少卡車司機將貨物運離。電力、原材料短缺是供應鏈危機的重要原因。盡管疫情整體上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西方國家將“疫苗簽證”政治化,阻礙了國際間貨物通關和人員流動,惡化了供應鏈危機。寧波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國慶后再創新高,顯示近期供應鏈危機并未有效緩解。目前供應鏈危機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除非各國間協調應對,否則未來大概率會進一步惡化。
國內而言,我們是疫情控制最好的國家,供應鏈在全球范圍內率先恢復。但嚴厲的國外人員及貨物進出檢測,也對供應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疫政策的選擇反映了將人民群眾生命置于首位的高度責任感,是完全合理的,但具體落實的措施仍有改進的空間。
海外需求沖擊帶來的輸入性通脹。疫情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出了大力度的財政刺激措施,包括向民眾派發現金,導致居民儲蓄率和購買力大幅提高。隨著疫苗接種,需求領先于供給而恢復,耐用消費品需求更是出現“井噴”,速度遠快于服務消費,加劇了其國內的大通脹。由于耐用品多屬于貿易品,通過國際貿易形式,向我國輸入了通脹壓力。
過去數年,去產能和資本支出持續壓縮,使上游供需格局基本平衡,放大了需求價格效應,加劇了通脹。過去數年,西方上游原材料行業也飽受經濟放緩帶來的產能過剩困擾,資本支出一再下降。疫情后,耐用品需求井噴,增加了對上游的需求和供應短缺,使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暴漲。
雙碳戰略,加劇了高耗能行業成本,最終會向下游傳導。應對氣候變暖是全球性的任務,近期G20氣候峰會正在召開。我國也做出了“30達峰/60中和”的雙碳莊嚴承諾。在電力短缺下,高耗能行業將被嚴格限制,一方面,新增供給被嚴格控制;另一方面,國家放開對高耗能行業的電價限制,將大幅推升高耗能行業的成本曲線。從長期看,成本曲線上升將會抑制上游高耗能行業的需求。但短期內,更高成本意味著更高通脹。在供不應求的行業格局下,向下游傳導的能力更強。
其他短期沖擊。比如今年冬天的拉尼娜現象,北方可能會有一個寒冬,會加劇大宗商品和蔬菜價格上漲壓力;再比如,有形之手對上游等行業干預增加,會增加短缺概率等。
這些外部沖擊如果是一次性的、獨立性的,可能會引起一時的扭曲,很難形成持久的滯脹。但近年來上述某幾個因素產生共振和彼此接力的苗頭正在顯現,控制不好,則年度級別的滯脹風險正在上升。
PPI通脹會向CPI傳導嗎
很多朋友不看好“滯脹”,或高通脹,一個重要的論據是,在經濟衰退情況下,PPI通脹很難向CPI傳導。歷史上,幾次PPI確實未能向CPI傳導。
多種因素疊加下,本次PPI通脹向CPI成功傳導的概率在提升,效率也會更高。一是本次PPI上漲的持續性和幅度更大。供需格局扭轉下,PPI上漲更有持續性。二是供應鏈危機是全球性的,非一國所能左右,背后不確定因素更多。三是豬周期基本觸底,明年下半年起拖累作用將消失。
食品通脹方面,豬肉價格似乎已經觸底,何時反彈雖然不確定,但其對CPI的拖累作用,明年下半年起將會消失。蔬菜方面,近期由于北方洪澇災害,價格明顯升高。預計這波蔬菜價格上漲至少將持續至春節。此外,近期一些食品飲料類的上市公司,紛紛公布漲價方案,比如海天醬油、恒順醋業、金龍魚等,都表明PPI向CPI傳導加快,這些效應會在明年上半年集中顯現。
非食品通脹方面,電價在工商企業上浮比例大幅提高,尤其是對高耗能企業用電完全放開,將會推升工商業成本。用電成本在工業中處于最基礎的地位,類似于糧食在農業中的作用,用電成本上升,將會加速向終端消費傳導。目前水電燃料和家電類漲價跡象明顯。此外,由于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最近交通燃料分項同比大幅上漲,幅度超過20%。
基礎情景下,在供應鏈危機未有實質好轉情況下,隨著豬肉價格拖累消失,明年下半年CPI同比漲幅有望接近3%。極端情景下,部分外生沖擊加大,明年下半年CPI有望達到4%甚至更高水平。
(作者系華興資本首席經濟學家)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經濟機器”,有刪節。
文章作者
李宗光
打開第一財經APP,閱讀體驗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