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分享我們最好的”“芯向中國”……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進入尾聲,除了有大量中國首發或全球首發外,不少“表白”中國的展品給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它們有的在設計中凸顯中國元素,有的是專為中國人量身打造,還有的融入了中國科研團隊的智慧。
走進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區,阿斯利康占地面積達1100平方米的展臺格外引人注目。圍繞“啟航新格局,共筑新生態”主題,企業展示了其在中國28年以來,針對研發創新、產融結合、政企合作、產業共創、基層醫療和智慧醫療等領域打造的多維度健康創新生態圈成果。據悉,本屆進博會展出的多數成果,都來自企業為中國定制的14個智慧醫療創新項目。
“我們堅定看好中國。阿斯利康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受益者,中國市場對全球業績而言可謂舉足輕重,業務占比高達23%。”正因為如此,這家最早一批來到中國的醫藥外企,選擇了一條與絕大多數傳統外資制藥企業不一樣的發展道路。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劉謙說,企業不局限于產品營銷的發展模式,希望在激烈的中國市場競爭中成為“優等生”,致力于不斷提升研發、商業、合作創新與整個健康生態的全方位能力。
本屆進博會上,阿斯利康還展示了位于上海的全球研發中國中心的最新進展及發展規劃。“該中心正式啟用不到2個月,未來將向更早期研發拓展,并進一步利用生物分析、轉化醫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多領域技術助力研發,推動與更多創新企業的本土化合作。”劉謙表示。
與阿斯利康一樣,選擇推出“中國定制”、開啟“中國車間”的外資企業不在少數。
深耕中國數十載,歐姆龍是中國改革開放和醫療健康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歐姆龍1993年在大連設立的研發生產基地,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企業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基地每年穩定向全球輸出近500萬臺血壓計與2000萬支體溫計,目前已累計生產3億臺血壓計。”歐姆龍健康醫療(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京良向記者介紹了企業關于中國市場的規劃,“我們堅定不移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去年4月,在大連啟動新事業基盤項目,計劃于2023年初建成超過3萬平方米的全球創新研發與生產基地。兩年前,我們還加快了中國內陸三四線城市的市場開發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看到中國經濟的韌性與實力,大批企業投出了投資中國的信任票。可在此之前,肖特集團早就下定決心要在中國建設玻管工廠。
“在挑戰重重的國際形勢下,肖特連續四年因進博會的溢出效應受益,我們深刻感受到中國政府的開放與包容,親身體驗著中國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由此堅定了在中國的技術加生產本土化路線。”肖特集團中國區總經理陳巍介紹,位于浙江縉云的肖特藥用玻管工廠是集團在中國最大的一筆投資。疫情期間,憑借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方面幫助,集團各項投資和擴產項目得以順利、高質量完成。“正因如此,我們決定在中國擴大投資,今年8月縉云工廠第二座窯爐點火,實現了肖特玻管本土化年產2萬噸藥用中性硼硅玻管的承諾。這是肖特首次將核心的玻璃熔煉技術帶出德國,在中國國內實現了新冠疫苗用玻管的本土化制造。”
事實上,跨國企業為中國定制的產品、技術和服務,在抓住中國商機的同時,也為中國“智造”提供創新動力。“外企加速本土化,將生產廠、技術轉移到中國,正是我們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一種路徑,能夠實現雙贏。”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楊繼瑞認為,外商的加速本土化與融入中國供應鏈,有利于減少物流、交易方面的成本,同時也能倒逼國內企業不斷研發創新,與國際產業鏈競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