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保障以及養老問題研究了20多年之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上海社會保障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泓終于等來了養老金融發展的最好時刻。
自從去年底中央經濟會議首提"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之后,今年以來與此相關的政策紅利和落地動作不斷。
“20多年來研究者千呼萬喚,到了最近大家對養老問題像是醒過來一樣,現在是最好的春天。”在近日舉辦的“社會保障前沿問題”國際高峰論壇間隙,汪泓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說。
今年以來,專屬養老保險產品和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先后開閘、擁有17家強大股東的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成立、個人賬戶型養老金制度也呼之欲出。在這一系列政策紅利和實際動作的推動下,“十四五”期間我國養老金融發展無疑將邁入嶄新的臺階。
而養老金融的發展對于上海來說尤為重要。她表示,上海作為全國老齡化較高的城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達總人口的36.1%。第一財經與長江養老聯合發布的《長三角養老金融綠色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從老年撫養比的增速來看,在長三角地區的三省一市中,上海市老年撫養比上升最快,從2011年的9.4%一路上升到2020年的22.02%,上升幅度達到12.62個百分點。
“在加快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資管中心建設的背景下,上海進一步完善養老金融體系勢在必行。”汪泓稱。
不過,目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三大支柱之間發展并不平衡,僅有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一支獨大”,第二支柱企業(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則發展遲滯。
在專訪中,汪泓對三支柱各自的發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社會保障體系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在分配體系上的公平和效率的綜合體現,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它的公平性,因此我們希望第一支柱在全覆蓋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全國統籌。”她建議稱。
針對第二支柱,她表示除了公務員單位、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以外,希望大幅度提升企業年金的覆蓋面。而在第三支柱方面,她則建議建立個人賬戶制和個人養老金的平臺,將來在年金基礎上可以有5%-10%左右作為自動默認的長期投資。
在二、三支柱的發展上,上海一直承擔著“排頭兵”的角色,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無論是企業賬戶數和個人賬戶數覆蓋率在全國相對領先,第三支柱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等創新產品首批試點地點中也包括上海。但同時也要看到,從絕對值上來看,上海企業年金的覆蓋率并不高,稅延養老產品的試點情況也遠沒有達到當初的預期,總體而言上海的養老金融事業仍需進一步發展。
結合上述三支柱的發展方向,汪泓認為,上海的養老金融服務體系發展應在兩個方向著力:即延稅政策支持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和市場化運作的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及服務。“商業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將成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重要參與機構。”
在具體措施方面,汪泓倡導通過建立賬戶制,鼓勵銀行、保險、基金及互聯網等各類金融機構參與服務,提供金融產品,以夯實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三支柱。比如,在帳戶制中積極推動“自動加入和默認制”,逐步推進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可按5%-10%的固定比例繳費。基于此,金融機構應加強自身在賬戶管理服務、全產品交易服務、產品供給和服務渠道方面的創新。
汪泓進一步表示,金融機構要積極發揮好其在養老保險體系中的產品優勢、渠道優勢和科技優勢,承擔起養老金融市場的金融改革創新功能;發揮政策先行先試優勢,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發揮直接融資功能,完善養老、健康金融服務體系。在監督與管理上,她則建議進一步加強統籌監管與管理,完善金融機構監督體系,減少養老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等現象;構建養老金融風險評估機制,完善相關法律,并逐步提高稅收優惠幅度。
“養老金融是實現上海養老體系高質量發展、老年人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路徑,需進一步完善養老金融體系,解決夕陽焦慮,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和老有所安。”汪泓說。
第一財經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