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雙碳治理論壇”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氣候變化正導致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聯合國氣候行動網站撰文敲起警鐘:“科學證明,我們的世界已經進入了‘紅色警戒’狀態。”應對這場全球的危機,人類該怎么做?這幾日,地球的那一端,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英國格拉斯哥如火如荼地召開,而地球的這一端,2021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也在上海滴水湖畔首設“碳大會”系列,集結了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各界力量為科學減碳助力。科學大咖們在“碳大會”上達成共識: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科學創新是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能源革命已進入關鍵期
昨天,世界氣象組織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新發布了一份“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已達到新高,而這種增長在2021年仍在繼續。與此同時,基于2021年前九個月的數據,過去7年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7年。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全球變暖,也讓人們親歷著氣候的惡化和不時造訪的極端天氣。這樣的變化正給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沖擊,并影響著人類的福祉。
“全球都面臨著氣候變化的挑戰,這其中包括了地球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新冠疫情爆發引發的人類和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碳治理迫在眉睫。”國家科學技術評估中心主任聶飆在今天的“雙碳治理論壇”上強調,2020年起的10年將成為全球應對氣候危機推進能源革命的關鍵10年,而“科學和技術的創新,方能迎來碳中和、碳達峰的未來”。
許多國家都已針對“雙碳目標”作出承諾,而中國也率先開展行動——2020年9月22日,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聶飆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樣的目標意味著,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達峰時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將低于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達峰時的水平。
低碳科技促進能源轉型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仍然是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碳大會”的科學家們認為,綠色低碳是必然的能源轉型方向,然而,“雙碳治理”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也對科技界提出了新的考驗。“治理不該以犧牲人類福祉為前提,而應該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碳排放,甚至達到負排放。這就需要制定一個包括能源生產、能源消費和固碳等綜合計劃。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或許將帶來新的突破。”
在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朱棣文看來,使用和開發可再生能源是目前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壓輸變電技術上,中國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儲能技術仍有待突破,以解決太陽能、風能受限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周成虎院士認為,化石燃料推動了社會經濟、科技技術的進步,但也帶來了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美國、中國等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位列前位的國家,減少人均排放是個大難題,但盡管如此仍要有所作為。對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利用豐富的農林業資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打造碳匯的生態系統,是一個低碳減排的創新探索。”
在論壇上,專家們也對未來的減碳科技進行了暢想。“人工智能技術運用,或許能幫助科學家研發出一種魔術式的二氧化碳化學催化劑。”2015年麥克阿瑟才獎得主楊培東說。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