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日常生活走入數字化的信息空間。面對新變化,筑牢個人信息使用的安全邊界,既需要政府加強監管、企業增強責任意識,也離不開個人數字素養的提升。
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信息素養”的概念。進入21世紀后,“數字素養”的概念應運而生。數字素養表現為能夠熟練應用各項數字技能,對海量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評估和利用等生存技能和行為。近年來,我國國民數字素養日益受到重視。“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普及提升公民數字素養。
對個人用戶而言,要涵養與飛速發展的數字時代相匹配的隱私保護意識、信息安全知識,培養良好的使用習慣,讓數字技術服務美好生活。比如,在安裝和使用一些應用程序時,仔細閱讀隱私權條款,根據個人需要選擇開啟或關閉相關推薦選項,掌握信息獲取的主動權。
對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體而言,提升數字素養更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努力。據《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1)》顯示,只有28%的受訪者上過專門的網絡素養課程,31.3%的家長從來不教授、引導孩子使用互聯網。學校應不斷完善數字素養相關課程建設,家長也應發揮指導作用,規范子女使用互聯網行為,家校形成合力。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中60歲及以上網民達1.23億人,比前一年增加了約2600萬人。老年網民數量不斷增長,迫切需要社會為他們提供貼合需求的數字產品和服務、量身定制的數字技術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