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 題:治“太空病” 護“飛天夢”——訪航天中心醫院院長杜繼臣
新華社記者姜琳
28日受到表彰的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中,有一位特殊的醫生。他不僅能為普通患者解除病痛,還能為航天員守護健康,為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空間站等重大項目提供醫學支撐。
他,就是我國航天醫學領域知名專家、航天中心醫院院長杜繼臣。
“一開始并沒有想到會走得這么遠。我所做的工作既有個人的探索追求,更是國家航天科技發展進步所需。”在表彰會現場,杜繼臣告訴記者。
1994年,23歲的杜繼臣成為航天中心醫院神經內科的一名醫師,短短5年后就成長為科主任。2011年,剛剛40歲的杜繼臣出任航天中心醫院院長,不僅將神經內科建成國內一流專科,還帶領醫院快速實現提質增效,發展成為北京市一流的大型三級綜合醫院。
隨著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特別是隨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杜繼臣的主要精力開始從“地上”轉到“天上”。
“頭頂的星空看似平靜,實則環境‘殘酷’。就拿正在天和核心艙的‘出差三人組’來說,失重、輻射、噪音、長期密閉等因素,會給航天員的肌肉骨骼系統、神經系統等帶來顯著影響,導致失眠、頭暈、惡心等諸多不適。”杜繼臣說。
他說,這一方面需要對航天員提前進行針對性訓練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實時監測防護,對急性病和外傷能進行綜合處理和急救。“這里面有大量研究空白,有一系列開拓性的工作可以做。”杜繼臣很快投入了新的忙碌中。
著力開展航天醫學前沿領域和相關技術的研究、轉化和推廣應用,主持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和課題攻關,制定航天員健康評估標準……經過多年鉆研奮斗,杜繼臣帶領團隊在航天特殊因素環境對人體的影響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探索航天在軌空間狀態下的疾病診斷治療體系和急救體系建立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7年,杜繼臣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領域頂級學術機構——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并連續兩屆當選為生命科學部理事會理事,切實提升了我國在宇航科學、生命科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杜繼臣將作為首批專家參與真實在軌飛行研究,為長期飛行和深空探索中航天員的健康提供技術支撐。
“將來有了集成化、智能化的太空醫院,能消除身體不適的設施設備,不光航天員,越來越多普通人也將有機會進入太空工作、生活,比如記者也能到天和核心艙進行報道。”杜繼臣笑著說。
隨著空間站、行星基地等太空探索步伐加快,人類長時間在太空駐留及居住,開展太空農業、太空制造業、太空采礦業等都將成為可能。一個新型太空醫療保障體系有待建立,而這也不僅僅是為了“飛天”。
“未來太空環境開展的一系列醫學探索與研發工作,也是一場針對現有疑難疾病的新醫學‘革命’。下一步要綜合利用航天員健康保障方式方法及技術,積極推動航天醫學在民用健康產業的有效轉化,更好化解普通人群的健康問題。”杜繼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