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市場風格屢次切換,給管理主動權益產品的基金經理們造成了不小的操作難度。年內成立的主動權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要低于行業總體平均,有112只產品收益告負;部分頂著“百億爆款”或“明星基金經理”光環的次新基金表現較差。
數據顯示,南方匠心優選股票A、泰達消費服務混合A、光大陽光生活18個月持有混合A、信達澳銀至誠精選混合、長江量化消費精選A、國都聚成等26只基金年內跌幅超10%;其中有2只基金年內跌幅超20%,南方匠心優選股票A的最新復權單位凈值低至0.7905元。
值得留意的是,在規模超百億的主動權益類次新基金中,有9只年內收益為負,占比達八成。重倉股中跌幅較重的也主要集中在醫藥、科技與白酒行業里。
百億爆款次新基金中,前海開源優質企業6個月持有混合A、南方興潤價值一年持有混合A跌幅超10%。以上兩只基金分別在今年1、2月份成立,均由明星基金經理掌舵:前者的基金經理為曲揚,當前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達600.41億元,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為300.8%;后者的基金經理是史博,當前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為254.1億元,任職期間最佳基金回報為227.1%。
在規模超60億元的主動權益類次新基金中,明星基金經理常蓁、洪流、張金濤、余廣、袁芳、李曉星、楊瑨等旗下的嘉實品質回報混合、嘉實競爭力優選混合A、嘉實港股優勢混合A、景順長城核心招景混合、工銀圓豐三年持有期混合、匯添富數字未來混合A等產品年內收益率為負。上述明星基金經理當前基金資產管理總規模在159億元~641億元不等。4位任職年限超過8年的“老將”也失手,管理的次新基金出現了虧損。
有受訪業內人士表示,對于投資者來說,由于市場進入結構性行情階段,基金定投或許會是當下風險相對更小的選擇。不少投資者喜歡在結構性行情中頻繁申贖基金,而這可能會導致他們錯失機會甚至蒙受損失。 (記者 詹鈺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