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融通、九泰、創金合信等三家公募旗下的新基金發行失敗,年內新發基金失敗數達到28只,新基金募集失敗漸趨常態化。
26日,融通基金旗下融通穩健添利混合、創金合信基金旗下創金合信鑫譽混合、九泰基金旗下九泰中證500指數量化,同一天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這三只均為權益類產品。
根據記者梳理,上一次3只產品同一天公告募集失敗,還要追溯到2018年3月3日,當時銀華惠博定期開放、民生加銀豐益、銀華惠景定期開放等3只基金,也在同一天宣告發行失敗。
從年內募集失敗的28只基金類型看,其中19只為權益類基金,9只為固收類基金。上述28只募集失敗的產品涉及19家公募。其中,華泰保興基金和九泰基金募集失敗案例最多,均有3只。中融基金、中金基金、融通基金、平安基金和德邦基金年內均有2只基金募集失敗。由此可以看出,募集失敗產品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10月A股沖高回落,新基金發行明顯降溫。數據顯示,10月以來成立的新基金數量僅為81只,而9月成立新基金201只。即使考慮到“十一”長假因素,發行數量依然較低。
與債券型基金相比,權益類基金發行遇冷,其中混合型基金最為明顯。10月以來混合型基金成立規模174.72億元,而9月同類產品成立規模近1290億元。
即使有明星基金經理加持,市場似乎也并不買賬。如明星基金經理周蔚文掌舵的新基金中歐洞見一年持有盡管成為10月成立規模最大的權益產品,最終發行份額為34.07億份,但并未能實現提前結束募集。
多位公募人士表示,基金發行情況與市場表現緊密相關。伴隨著基金發行市場“頭部效應”越發明顯,未來或有越來越多中小型基金因未獲得足額認購而發行失利。(記者 陳燕青 見習記者 鄒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