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新三板掛牌的上海賽倫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倫生物”)不久之前發布了招股說明書,開始沖刺科創板。本次上市其擬發行股票不超過2706萬股,計劃募資4億元,其中投資最多的是特效新藥及創新技術研發項目,擬投資金額為2億元。
從其募投項目來看,賽倫生物很在乎研發,但若仔細梳理招股書的話,可發現當前公司的研發力度似乎有些不足。另外,從表面上看,近年來賽倫生物營業收入增長迅速,但其主要依靠的確是產品售價的不斷提高,公司產品的銷量,整體來看增長并不明顯,而依靠“漲價”恐怕難以維持公司長期、持續的發展。
研發投入不足
據招股書介紹,賽倫生物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專注于抗血清抗毒素領域的生物醫藥企業。目前賽倫生物的實際控制人為趙愛仙、范志和、范鐵炯三人,其中范志和與趙愛仙為夫妻關系,范志和與范鐵炯為父子關系。截至本次發行前,三人直接及間接控制公司78.67%股份,擁有絕對控制權。其中,范志和和范鐵炯均在董事會中身處要職,這意味著公司上市之后,其在董事會中擁有相當大的話語權。這難免令人擔憂,日后賽倫生物的實控人是否會利用其在董事會高度集中的地位,做出有損于中小股東權益的事情,因此其“一股獨大”的股權狀況令人擔憂。
另外,對于一家科創板公司,最核心要素就是上市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但賽倫生物受限于收入規模,在創新研發投入的金額上并不算高。
據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賽倫生物的研發投入分別為741.1萬元、1278.37萬元、1922.77萬元和959.87萬元,而同行業公司天壇生物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投入的研發費用金額分別為1.05億元、1.19億元和4638萬元;另一家同行業公司華蘭生物在上述周期內的研發投入金額則分別為1.46億元、1.44億元和7957萬元。顯然,賽倫生物在研發投入規模上無法企及同行業公司。從研發成果來看,截至該申報稿簽署日,賽倫生物僅擁有8項國內授權發明專利,并不算突出。
此外,從該公司研發人員規模來看,其對研發的重視度似乎也存在不足。根據招股書披露的員工構成情況,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250名員工中,僅有34人為研發及技術人才,僅占總人數的13.6%,而同行業公司華蘭生物2019年研發人員占比為26.81%,相比很多科創板公司這一占比也并不算高。從賽倫生物員工的教育水平來看,其本科以上人員僅有69人,占總人數的27.6%,若從科創板公司對員工教育水平要求相對較高這一角度來看,其員工整體學歷水平也有不足。
相比之下,賽倫生物每年所支付的學術推廣費用則引人注目,報告期內,分別為848.15萬元、1281.54萬元、1626.07萬元和696.44萬元,其這一費用支出,甚至可以與研發投入相比肩了。研發投入規模不足,卻將大量資金花費在推廣上,其創新能力有些令人擔憂。
靠“漲價”拉升業績恐難持續
目前賽倫生物的主要產品為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和馬破免疫球蛋白等。據招股書介紹,其擁有的抗蛇毒血清系列產品是國內蛇傷治療的唯一特效藥,抗蛇毒血清為國內獨家生產及銷售,屬于獨創獨有,截至目前尚無任何國外藥企進入國內該市場領域。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賽倫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億元、1.44億元、1.88億元和7559.94萬元,2018年和2019年分別增長了20.39%和30.32%。然而其營業收入迅速增長的背后,并非公司銷售規模的擴大,而是其產品售價的不斷提高。
附圖主要產品銷售情況
以銷售占比最高的抗蝮蛇毒血清產品為例,報告期內該產品平均售價分別為574.68元/支、945.17元/支、993.08元/支、989.06元/支,三年半的時間其售價增長了72.11%。在招股書中,賽倫生物亦直言不諱,抗蛇毒血清產品銷售價格提升是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該產品的銷量情況又如何呢?據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抗蝮蛇毒血清分別銷售了5.69萬支、5.38萬支、6.23萬支和2.64萬支,若將2020年上半年銷量年化后對比來看,其產品年銷量有所波動,但沒有持續增長的趨勢。同樣的情況亦發生在其它產品上,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眼鏡蛇毒血清單價增長超過70%、抗銀環蛇毒血清單價增長超過50%,但從年化結果來看,報告期內其這幾類產品的銷售數量同樣是有所波動,卻沒有持續增長趨勢。
由于多款產品為國內獨家,確實令賽倫生物收益頗豐。報告期內,抗蛇毒血清產品的毛利率分別為89.80%、92.56%、92.70%和91.11%,“秒殺”了大多數A股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依靠提價來促進營收的增長,而不去花心思在研發上面,開拓更多種類的新藥,公司的發展恐怕并不具備持續性。
一方面,如果其利用自身的市場支配地位,快速、大幅的提價,很可能會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相關條款,畢竟其諸多產品目前為國內獨家;另一方,隨著其產品不斷提價,不排除國外同類產品的進入國內市場以及國內其他公司同類產品上市與其競爭的可能。同時,隨著國內集中帶量采購政策正在向更廣泛藥品種類及醫療設備的延伸,其產品價格未來也有可能會受到影響。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張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