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蘭股份IPO上市申請已進入第二輪審核問詢階段,日前,深交所披露了江蘇華蘭藥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華蘭股份”)更新的招股書(申報稿)。
記者梳理發現,華蘭股份在連續3年業績持續穩增后,今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凈利潤出現了雙下滑,近2年主要產品合計的銷量及產銷率也出現下滑。
前三季度業績雙下滑
資料顯示,華蘭股份成立于1992年,專業從事直接接觸注射劑類藥品包裝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各類覆膜膠塞、常規膠塞等。
江陰華蘭機電科技有限公司(“華蘭機電”)直接持有華蘭股份28.00%的股權,為控股股東,華國平、楊菊蘭以及華一敏為實際控制人。其中,華國平和楊菊蘭系夫妻關系,華一敏系華國平和楊菊蘭之長子。截至目前,華國平、楊菊蘭和華一敏合計控制公司3782.78萬股對應的表決權,占公司表決權比例的37.4533%。
從財務數據看,2017年至2019年,華蘭股份的營收和凈利潤持續增長。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華蘭股份的營收分別為3.88億元、4.34億元、4.60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688.43萬元、8606.14萬元、9517.40萬元。
然而,今年前三季度,華蘭股份的業績開始出現了下滑。1-9月,實現營收3.05億元,同比下降7.53%;凈利潤5336.26萬元,同比下降24.31%。
對于前三季業績下滑,華蘭股份透露,主要系2020年1-9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大多醫院門診較長一段時間內未開放,部分院內用藥量減少,如抗生素產品的銷售會受到短期影響,輝瑞制藥、恒瑞醫藥等主要客戶的膠塞產品需求下降,導致公司向其銷售的覆膜膠塞產品減少。覆膜膠塞產品毛利率較高,因此產品結構變化,導致今年前三季度業績下滑。
主產品銷量及產銷率均出現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華蘭股份的營業收入主要來源于覆膜膠塞、常規膠塞及其他產品。然而,2018年以來,覆膜膠塞、常規膠塞2款主要產品合計的銷量及產銷率均出現下滑。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覆膜膠塞和常規膠塞合計的銷量分別為42.45億只、45.05億只、40.08億只、20.92億只,合計的產銷率分別為99.19%、99.37%、95.59%、92.52%。
對于產銷率的波動變化,華蘭股份在招股書中透露,2017年、2018年,公司銷售訂單較為飽和,整體產能利用率水平已接近100%,生產管理存在一定壓力。2019年開始,公司為及時響應客戶訂單需求,對部分用量較大的常規產品及交貨期要求較高的客戶訂單提前安排生產,進行合理備貨,因此2019年的整體產銷率比2017年和2018年略有下降。
此外,記者注意到,華蘭股份旗下的子公司業績變化幅度也較大。
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華蘭股份共有重慶市涪陵三海蘭陵有限責任公司(“三海蘭陵”)、江蘇華楊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華楊醫療”)、重慶渡澄貿易有限公司(“渡澄貿易”)3 家控股子公司,無參股公司。
其中,三海蘭陵2019年度凈利潤高達1574.50萬元,但2020年上半年其凈利潤卻猛虧133.09萬元;華楊醫療2019年度凈利潤59.59萬元,2020年上半年凈利潤“縮水”至4200元,;渡澄貿易2019年度凈利潤虧損75.24萬元,2020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3.62萬元。
3年連續現金分紅超1億元
招股書披露,此次華蘭股份擬募資5.50億元,其中1.5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項目;3.50億元用于自動化、智能化工廠改造項目;0.50億元用于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不過,記者梳理發現,在此次募資前,2017年至2019年,華蘭股份每年都進行現金分紅,且這3年間華蘭股份的貨幣資金數額持續增長。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華蘭股份現金分紅分別為4040.00萬元、4545.00萬元、4545.00萬元,3年累計分紅1.31億元;同期的貨幣資金分別為543.43萬元、3440.41萬元、4826.82萬元,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6月30日,貨幣資金為3651.06萬元。
在貨幣資金持續增長、連年分紅的情況下,華蘭股份此次擬再募資1.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項目是否具備必要性?為此,中國網財經致函華蘭股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任何回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募資項目也存在新增產能無法消化等相關風險。華蘭股份透露,若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在未來不能按預期投產或者投產后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導致增加的產能無法消化,公司將會面臨投資項目無法達到預期收益的風險。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6月末,華蘭股份的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5351.94萬元、8269.47萬元、9488.63萬元、8957.02萬元,占報告期各期末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 10.82%、14.74%、15.88%和 15.01%;同期的存貨已分別計提跌價準備708.95萬元、207.01萬元、334.89萬元和359.91萬元。
華蘭股份在招股書中稱,雖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預期效益良好,項目順利實施后預計效益將可以消化新增固定資產折舊的影響,但如果未來市場環境或產業政策發生不利變化、市場拓展力度不夠,或新建項目不能及時達產,則將導致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生產能力及經濟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對公司生產經營及業績實現產生不利影響。(記者 凌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