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65家披露了2019年業績經營數據,信托公司業績分化趨勢進一步顯著,去通道成效明顯。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風險暴露的同時,信托公司自營資產不良率也有所攀升。在分析人士看來,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化發展,信托行業的頭部格局基本穩定,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轉為常態化、逆周期調節政策力度加大,“新基建”將成為未來信托公司重要的展業領域。
業績兩極分化
65家信托公司已經交出了2019年成績單,受到經營區域、資本實力等因素的影響,大型信托公司與中小信托公司在經營業績方面的分化趨勢日漸顯著。
2019年中信信托以營業收入71.83億元、凈利潤35.93億元的成績位居行業之首,不過該公司2019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49.49億元,相比上年微跌。營業收入超過30億元的還有平安信托、江蘇信托、五礦信托、中航信托、中融信托等信托公司。
不過,在“治亂象、防風險”的監管氛圍中,2019年包括山東信托、平安信托、浙金信托、中融信托在內的多家信托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均出現下滑,浙金信托年報顯示,2019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55億元,同比下降25.1%;實現凈利潤1.04億元,同比下降32.47%。
山東信托連續兩年凈利潤下滑,2019年實現凈利潤6.64億元,同比下降23.9%;2018年,山東信托實現凈利潤8.72億元,較2017年下降2.52%。對此,山東信托表示,主要原因是2019年處置經合并的結構性實體持有的聯營企業凈收益、利息收入及其他經營收入同比減少及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等原因綜合影響所致。
幾家歡喜幾家愁,2019年,更有部分信托公司凈利潤呈現負數。上市公司安信信托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4.78億元,同比降幅79.0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39.9億元,同比降幅117.85%。華宸信托凈利潤為-0.6億元,華融信托凈利潤為-4.12億元。
一位中小信托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行業呈現分化趨勢,往往是大環境收緊導致馬太效應,小公司能夠獲取的資源減少程度高于全行業總盤子縮減程度,這種效應有時候甚至會對大公司帶來直接利好”。
在金樂函數信托分析師廖鶴凱看來,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化發展,信托行業的頭部格局基本穩定,央企國資背景公司在行業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營收和凈利潤頭部公司馬太效應明顯,不過也有后起之秀,例如中航信托、光大信托、江蘇信托都是依托強大的股東背景快速提升,但并沒有絕對的市場份額壟斷的情況出現,中小信托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還是有趕超向前的機會。
自營資產不良率攀升
在風險暴露的同時,信托公司資產不良率也出現上升。以信托公司固有業務來看,昆侖信托自營資產不良率2019年大幅增加,年初不良資產合計10.6億元,不良率為7.53%;而2019年末不良資產總額達15.9億元,不良率達10.5%。四川信托自營資產不良率2019年初為4.82%,年末攀升至22.21%。
另外,陜西國際信托固有業務不良率也出現上升,2019年初不良率為6.98%,年末達到7.51%。
就行業整體來看,信托資產風險率也呈大幅上升的局面,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四季度末,信托行業風險資產規模為5770.47億元,較2018年末增加3548.6億元,增幅159.71%;信托風險資產率從2018年末的0.98%大幅上升至2.67%。
2019年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實體經濟去杠桿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本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為信托行業發展帶來一定壓力。長安信托也在年報中表達了對未來風險管控的擔憂,該公司表示,在逆經濟周期環境下部分行業風險逐步暴露,為信托公司開展業務以及期間管理帶來了較大的風險,公司業務風險的甄別、管理、處置難度變大。
一家信托公司從業人士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信托風險的暴露不會是單一個案,疫情對于信托行業的影響有可能會在今后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持續作用,市場對于信托產品可能出現逾期的問題,需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去通道成效顯著
2019年也是信托公司加速轉型的一年,隨著“資管新規”及其配套實施細則逐步落地,信托資金配置向實體經濟領域傾斜,主動管理能力持續加強,業務結構轉型初見成效。
數據顯示,平安信托2019年主動壓降通道性業務規模達625億元,同比下降25.3%,主動管理業務規模占比58.2%,同比提升4.5個百分點;中融信托2019年主動管理受托資產占比由期初的65.55%進一步提升至76.15%。
江蘇信托去年主動管理型信托資產規模增幅也不小,截至2019年末,江蘇信托存續主動管理類信托規模1053.63億元,較年初增長54.06%;主動管理類信托規模占比28.65%,較年初提高了11.86%。2019年五礦信托主動管理業務規模超6500億元,大幅上漲126%。
“資管新規”要求信托公司須在2020年底前完成整改工作,而信托公司的變化也說明了行業的風向,市場觀點大多認為,未來信托通道業務嚴禁增量、壓縮存量的監管原則不會發生改變。上述信托公司相關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存量業務的關鍵就是降風險平安著陸,現在很多存量業務雖然沒有到期,但信托公司提前開始解決問題很重要。
廖鶴凱認為,現階段來看,通道業務對信托公司的意義將越來越小,不過這個過程還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轉換,畢竟存量規模還是比較大的,但是趨勢已然明晰。
創新業務未來可期
監管態勢趨嚴,房地產信托收緊的影響還未散去,信托公司正在創新謀變,蓄力轉型。
例如,中信信托家族信托與保險金信托同比增幅高達90%,總規模超340億元;中航信托在科技創新領域也已開始深入布局,截至2019年末,該公司支持國家高新技術類科技創新企業的項目存續規模約62.5億元,覆蓋領域包括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新能源等新興科技產業及細分領域。中誠信托則切入新基建發展領域,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金融支持。
2020年初的疫情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沖擊,也對信托公司展業帶來一定影響,但對于信托行業而言,疫情之下挑戰與機遇共存。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分析稱,經濟壓力加大,國家逆周期調節的政策力度預期會加大,“新基建”的投資前景廣闊,加上監管層對城投平臺的監管或繼續有所放松,基礎產業類信托是信托公司目前較為重要的展業領域。
“刺激消費同樣是逆周期調節政策中的重要一環,隨著疫情的退卻消費金融類產品預期會出現回暖;同時投向證券市場的集合產品同樣預期會上升,國內金融市場尤其是股債市場在全球范圍內有著堅韌的表現,目前可能正是布局的好時機。”喻智說道。(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