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上市公司一年的研發費用只有5萬元,你信嗎?還真有。
近日,國發股份(600538.SH)發布2021年三季度業績公告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3.05億元,同比增長67.9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80.43萬元,同比增長247.20%。
其中,國發股份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大增22371.88%。不過,公司的研發費用僅511.06萬元,2020年同期為2.28萬元。而公司2020年全年也僅5.01萬元。
而且,國發股份研發費用大增也是因為收購高盛生物帶來的。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國發股份2017年的研發人員有16人,2018年剩下5人,2019年和2020年僅剩一根獨苗,其2020年月薪僅3628元。
不僅如此,上市19年,國發股份營業收入卻在“原地踏步”,凈利潤合計虧損約4.8億元。
銷售費用遠超研發費
國發股份經營的主要產業包括醫藥制造及醫藥流通產業、分子醫學影像中心和腫瘤放療中心及腫瘤遠程醫療技術服務等。
值得一提的是,國發股份的中間體珍珠液的提取技術比較先進,其生產的“海寶”牌珍珠明目滴眼液已有20多年的歷史,是廣西名牌產品。
然而,國發股份的“技術創新”時至今日,卻成了“吃老本”。
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國發股份的研發費用分別為94.92萬元、25.03萬元、7.56萬元和5.01萬元。研發費用逐年降低。
其中,2020年國發股份5.01萬元研發費用中,有4.35萬元為職工薪酬、5248.43元為物料消耗、405元為差旅費。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國發股份2017年的研發人員有16人,2018年剩下5人,2019年和2020年僅剩一根獨苗。
年報中并不能看出這名唯一的研發人員為同一人,但該研發人員2019年的薪酬還有6.68萬元,月均有5564元,但到了2020年月均僅剩下3628元。
反觀國發股份的銷售費用,相比起來可謂“出手闊綽”。
2017年至2020年,國發股份的銷售費用分別為3539.78萬元、3463.94萬元、2850.82萬元和3003.65萬元。
自身“造血”不足的國發股份,只得依賴收購擴大規模。
2020年,國發股份通過重大資產重組收購康賢通等持有的高盛生物99.9779%股權,交易總金額為3.56億元,過戶手續于2020年12月底完成。
2021年前三季度,國發股份研發費用猛增至511.06萬元,同比大漲22371.88%。
不過,半年報中,國發股份介紹,公司研發費用主要是子公司高盛生物的研發投入,公司去年底收購高盛生物,本期將其利潤表納入利潤表合并范圍,研發費用同比變動較大。
熱愛投資靠賣藝術品增收
同樣是因為缺乏創新動力,國發股份的業績表現一直“陰晴不定”。
國發股份2003年上市,較早踏足資本市場,彼時的營業收入達2.31億元,2004年增至3.73億元。
2007年,國發股份營業收到達到歷史頂峰,為7.9億元。此后,公司業績大起大落,基本在5億元左右搖擺。
2013年7月,南寧地產商彭韜和朱蓉娟夫婦入主國發股份,成為實控人,然而公司業績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
2016年至2018年,國發股份營業收入連續三年下滑,從4.55億元降至2.25億元。
2019年和2020年,國發股份營收稍有起色,分別為2.51億元和2.68億元。
由此,國發股份上市18年,公司營業收入卻在“原地踏步”。
而且,從上市的第三年開始,國發股份的凈利潤基本處在“賺一年虧一年”“賺一年虧兩年”的窘境。
其中,國發股份2008年和2009年分別虧損1.73億元和1.38億元,2011年和2012年分別虧損3904.18萬元和1.1億元,兩度“披星戴帽”。
長江商報記者統計發現,上市18年,國發股份凈利潤合計虧損約4.8億元。
國發股份發布2021年三季度業績公告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3.05億元,同比增長67.9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80.43萬元,同比增長247.20%。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不愛搞研發的國發股份,卻愛搞投資。
2020年年報顯示,國發股份認繳華大共贏基金1億元的基金份額,已于2020年8月25日如約全部實繳到位,為該基金最大的LP(有限合伙人)。
華大共贏基金的投資期已于2020年12月31日結束。截至2021年1月,華大共贏基金已陸續投資了包括高盛生物、華大智造、北??党?、杭州博日、仁邁生物、吐露港等15個項目,其投資的第一個項目——高盛生物已于2020年底成功退出;華大智造的科創板IPO申請于2020年12月7日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受理(已于2021年9月成功過會)。
國發股份表示,目前,該基金投資的項目運行良好。
而且,2020年12月,國發股份全資子公司國發思源(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委托廣西正槌拍賣有限責任公司在南寧對其名下409件文化藝術品進行公開拍賣。拍賣成交價共計2287.7萬元,成交凈利潤達1300多萬元。(記者 李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