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后市場震蕩加劇,但新基金發行市場依然延續了去年以來的火爆勢頭,雖然爆款基金數量不及1月和去年,但依然有多只新基金一日售罄。但于此同時,2月份以來已有3只新基金公告募集失敗,其中中金基金旗下兩只新基金公告不能成立。雖然新發基金募集規模依然居高不下,但新基金發行市場兩極分化卻十分明顯。
2月份以來新基金發行市場依然火熱
2月22日,牛年春節假期后的首個周一,在國內外市場大幅震蕩的環境中,新基金發行市場依然火爆,當天有20多只新基金同臺競技,其中嘉實基金明星基金經理洪流掛帥的嘉實競爭力優選卻單日認購超300億,因超過80億元的募集上限,將啟動比例配售。雖然并未出現如1月份千億資金瘋搶的盛景,但在2月份市場大幅震蕩且風格持續轉換的環境下也算異常火爆。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3日,2月份成立規模最高的基金為南方興潤價值一年持有期混合,該基金A類和C類份額規模合計近150億元,也是唯一的一只成立規模在百億元以上的新基金。但仍有于2月份成立的6只新基金首募規模超50億元,此外,首募規模超10億元的近20只新基金無一例外全部為權益類基金。
單只新基金募集規模下降主要源自基金公司主動限規模。自去年三季度以來,市場風格頻繁變換,基金投資難度加大,絕大多數權益類新發基金開始主動限規模,將新成立基金的發行規模均控制在150億元以內,不少新發權益基金規模上限設置在60億至80億元左右,嘉實競爭力優選主動限規模至80億元就是其中代表。
此外,于2月份開始發行并已成立的24只基金中,有8只基金募集期為1天,占去三分之一多,所有24只新基金募集期最長也不過5天,雖然目前為止1014.59億元的募集規模尚不及1月份和去年的高點相比,但2月份整月新基金發行市場卻并未明顯降溫。
中金基金旗下兩新基金募集失敗
2月20日,中金基金發布公告,旗下中金豐盈混合因本基金未能滿足《中金豐盈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約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而就在2月10日,中金基金也曾公告,旗下中金豐盛混合因同樣的原因合同不能生效,一個月內連續兩只新基金募集失敗,在新基金發行市場異常火爆的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
據中金豐盛混合招募說明書顯示,該基金成立條件為基金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 200 人,于已經2月份成立的20余只首募規模超10億甚至超百億的基金相比,中金基金旗下連續兩只新基金募集失敗,新基金發行市場冷熱不均可見一斑。
除中金基金外,今年1月份和2月份,長安泓匯多利3個月滾動持有債券、融通創業板ETF聯接先后公告募集失敗,今年以來已有4只新基金公告募集失敗,其中有3只為權益類基金,1只為債券基金。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20年,22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共有25只基金宣布募集失敗,在近兩年來權益類資產受追捧的環境下,去年募集的失敗的基金多為偏債混合、二級債基、純債基金、債券指數基金等偏固收類基金,數量多達18只,權益類基金募集失敗數量較少。
今年以來,“炒股不如買基金”已成為市場共識,新基金發行市場持續火爆且“日光基”、“爆款基金”頻出,2月份后雖然市場大幅震蕩但新基金發行市場卻并未明顯降溫,中金基金旗下連續兩只新基金募集失敗顯得格格不入。
2018年后,公募基金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渠道尤其是銀行門檻不斷增高,渠道在推薦新基金時更加青睞明星基金經理、優秀的過往業績、清晰的品牌辨識度,還有部分公募基金大佬離職創業成立的新基金也公司也因“流量明星”效應迅速做大了規模和影響力,而這卻成為很多如中金基金一樣的中小基金公司翻不過去的一道“高墻”。(記者 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