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一天只賣四杯飲料
晚上6點半,長楹天街購物中心的一家火鍋店,門口已經有客人等位。對于這樣的場景,店長劉先生則已經很久未見。“雖然因為防控的需要,保持桌與桌間的距離,桌子的數量要比疫情前少一些,但是也很少出現滿座的情況。”
疫情發生以來,這家火鍋店并未閉店停業。可進店消費的客人少之又少,雖然已經做好防護,但是很少有人選擇堂食。“最少的一天只賣了四杯外帶的飲料,一天都沒有堂食,銷售額只有一百多元。”
同樣,束河人家(北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閆巖也感受到銷售額“斷崖式”下降。關閉了數月之后,在五月底,束河人家南鑼鼓巷店開門,隨后便出現了銷售額逐漸上漲、客流量增加的情況。“恢復到了平時的八九成,但是突如其來的二次疫情又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沖擊。”
閆巖清晰地記得在6月22日,全天的銷售額只有840元。“這是我們店開業十年以來最低的日銷售額。對于餐飲企業來說,這也是最艱難的時刻。”
支撐
閉店每月賠30萬
在束河人家南鑼鼓巷店日最低銷售額的背后,則是每日超過萬元的費用。閆巖算了一筆賬,每月的人工、租金等成本,需要投入超過30萬元。閉店數月,員工并未辭退,企業還要支付著員工的基本工資與社會保險。“很多員工都是在店多年的,我們彼此都愿意在一起共同扛過這段時間。”
一家品牌老字號餐飲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疫情期間,公司所轄的品牌都遭遇到了客少人稀的狀況。
劉先生所在的火鍋店,雖然一直開門營業,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則是鮮有人進店就餐。每月五六十萬元的固定支出,讓他焦頭爛額。
“沒想到疫情會有比較長的過程。”劉先生坦言,公司一直在苦苦支撐,對于有意愿回到公司工作的員工都敞開了大門,并未因節省成本而裁撤員工。“很多時候餐廳里都是服務員比客人多。只要公司能撐著,不裁員也算是對員工和社會的一個責任和交代。”
回暖
人氣信心都在提升
北京連續多日無新增病例,也讓閆巖看到了轉機。隨著北京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進店的客人明顯增多。雖然客流量與正常狀況下有一定差距,但是恢復則是實打實地出現在眼前。
除了進店的檢查外,店中每日都有專人對各個區域進行消毒。閆巖也對店內食材采購進行了要求,對每次采購的食材進行信息記錄并標號。“讓每種菜都有據可查,都能夠完整地溯源,也讓客人更放心。”
劉先生也感受到了復商復市后的變化,在晚上和周末的用餐高峰中,店中出現了久違的排隊等號現象。平日中,進店就餐人數也在漸漸增加。
“慢慢從過去的四成開始上升,現在能夠達到平日的六成。” 劉先生每天都在店中,觀察著客流變化與店面防護。在他看來,更多的客人走進店中就餐,店鋪的人氣上漲與客人信心的提升,說明餐飲企業已挺過了最難的時期。“雖然我們希望能夠恢復到往常的水平,但是對于食材的安全和客人進店的防護不會降低標準,珍惜來之不易的局面,只有保持下去才能真正讓我們脫離之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