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旅”變更為“中國中免”,因為免稅牌照最近太火了?
疫情之下,旅游行業受到重創,但令人意外的是,旅游行業的小分支免稅行業卻在疫情中突出重圍,資本爭相跑馬圈地,圈內公司也在加緊布局,相關概念股股價還創了新高。
中國中免(601888)6月18日晚間公告,公司召開第四屆董事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變更公司證券簡稱的議案》。為適應公司業務發展需要,突出公司免稅主業特征,提高公司品牌辨識度,同意將公司證券簡稱由“中國國旅”變更為“中國中免”(下文均改為“中國中免”)。
6月18日,中國中免現身滬股通十大成交活躍股,位居滬股通成交額第5位,資金總計成交4.65億。其中,買入2.02億元,賣出2.63億元,凈賣出6028.44萬元,凈賣出額占該股當日總成交量的4.27%。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中免最近一個月上漲47.52%,上榜滬股通23次,累計凈賣出21.73億元;近兩個月上漲58.77%,上榜滬股通35次,滬股通累計凈賣出25.54億元;今年以來上漲45.12%,滬股通年內累計凈賣出5.5億元。截止今日收盤,中國中免流通市值為2520.26億元。
壟斷國內免稅業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中國中免的母公司中國旅游集團成立于1992年,產業布局涵蓋六大業務,其中旅行服務業務就包括大家熟知的港中旅、中旅總社和國旅總社等;旅游零售業務的代表,就是cdf中免集團。上市公司中國中免是中國旅游集團的二級子公司。
天眼查資料顯示,中國中免1994年04月22日成立,是中外合資企業,2008年3月更名為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免)。于2009年登陸A股,主營業務涉及旅游服務及旅游商品相關項目的投資與管理,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的開發、改造與經營,旅游產業研究與咨詢服務等,從事旅行社和免稅領域。
從中國中免上市以來的業務組成來看,公司免稅領域營收占比在不斷擴大。中國中免在2009年上市之初,旅游服務實現營業收入32.49億元,而商品銷售只有14.36億元不足其一半。但商品銷售業務的收入逐年增長,2017年開始加速增長,2018年商品銷售營收163.98億元,首次超過旅游服務的110.59億元。進入2019年,中國中免在經營業務又做了重大調整,呈現去“旅游服務化”的態勢,當年旅游服務營收僅錄得5.31億元,而商品銷售達到236.96億元。
今年5月7日,中國中免公告,公司擬以20.65億元現金收購中國旅游集團持有的海免公司51%股權。據公告顯示,海免公司2019年營業收入為32.27億元,歸母凈利潤為3.45億元。
收購海免之后,中國中免不僅將牢牢占據三亞和海口兩大離島免稅市場,還能將其在整個中國免稅市場的市占率由87%提升至93%(以2018年的數據進行估算)。
在聚焦免稅業務后,公司2019年業績增長強勁。2019年中國中免實現營業收入479.66 億元,同比增長 2.04%,實現營業利潤 71.09 億元,同比增長 31.00%,實現利潤總額 71.60 億元,同比增長 34.1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6.29 億元,同比增長 49.58%,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益于國內免稅品零售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
享受海南自貿港建設紅利
6月1日,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給了海南誠意滿滿的政策大禮包。
按照總體規劃方案,在2025年前實施部分進口商品零關稅。其中,包括3個對于免稅企業利好的方面:
第一,對島內居民消費的進境商品,實行正面清單管理,允許島內免稅購買;
第二,放寬離島免稅購物額度至每年每人10萬元,擴大免稅商品種類;
第三,方案發布之日起,對注冊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并實質性運營的鼓勵類產業企業,將按15%征收企業所得稅。
天眼查資料顯示,海南島內目前有四家免稅店。2020年1月19日,海口市內日月廣場免稅店和瓊海博鰲免稅店正式開業,與此前海南已有的三亞海棠灣免稅城和海口美蘭機場免稅店共同形成了新的離島免稅格局。
具體來看,海口免稅店經營面積2.2萬平方米,首期開業面積1.3萬平方米,博鰲免稅店經營面積4200平方米。業內有消息稱,目前,這兩家新開業的免稅店已引進的國際品牌總量近200個。所有貨品由與海免同屬于中國旅游集團的中國免稅品(集團)有限公司統一從原產地直接采購。
按照目前海南實行的離島免稅政策,年滿16周歲乘坐飛機、火車、輪渡前往中國內地地區但不離境的國內外旅客,包括海南省居民,手持飛機票、火車票、船票均可到免稅店購物,至提貨點提貨,其中乘坐飛機離島的旅客可根據商品繳納一定的稅款擔保金,選擇即購即提。而選擇先購物再提貨的消費者,可在海口美蘭機場、三亞鳳凰機場、博鰲機場、秀英港碼頭、新海港碼頭5個提貨點提貨。
該政策將對于中國中免的業績產生實實在在的利好。一方面是個人免稅額和免稅品種上去了,營收規模將會更大;另一方面公司稅收會降低10%,此前是25%。
日韓免稅店部分關閉
與國內免稅行業蒸蒸日上的境況相反的是,日韓免稅店受疫情重創。來看一組數據。
韓國免稅:一季度韓國實現免稅銷售額 242.76億元,同比下滑25%。其中,作為免稅龍頭企業的樂天、新羅、新世界分別同比下滑38%、31%、30%。
國際巨頭:Dufry、拉加代爾、JAT(日本機場)分別實現免稅收入68億元、62億元、28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0.82%、13.55%、3.53%。而這三家國際免稅巨頭2019年的免稅業務均實現增長。
國內:據興業證券預測,日上上海、首都機場免稅店、廣州白云機場免稅店、香港國際機場免稅店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5.88億元、10.07億元、2.55億元、2.93 億元,分別同比下降35%、60%、40%、55%。
一季度國內疫情比國外嚴重,所以國內免稅店受沖擊較為明顯。進入4月份之后,國內旅游業逐步復蘇,而日韓等地的免稅店受國際疫情惡化影響而遭受重創。據報道,在日本各地設有免稅店的Laox(樂購仕)關閉了沖繩和北海道等部分門店。首爾一家緊鄰熱門景點的市內免稅店由于經營狀況急劇惡化,已經決定在下半年徹底停業閉店。
韓國免稅店行業更是幾近斷糧。據統計,4月份韓國免稅店銷售額同比降幅高達約90%。多個機場免稅店已經關閉,市內免稅店也紛紛閉店或調整營業時間。
由于韓國免稅店收入來源中,超過70%來自中國游客,因此中國游客的數量決定著韓國免稅店的生死存亡。有業內人士預測,隨著疫情持續,如果韓國免稅店缺乏強有力的救援措施,再過幾個月行業或將面臨崩潰。
而日韓免稅店相繼關閉,卻為國內免稅店行業帶來了機遇。
資本跑馬圈地搶回流
境外免稅店業務停滯,為消費回流國內帶來了契機。回流空間有多大?
2019年韓國免稅產業銷售額達到21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87億元,由于中國消費者貢獻超過七成,因此消費規模或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中國消費者在免稅渠道偏好購買奢侈品。而據貝恩咨詢統計,2019年中國消費者在境外消費奢侈品金額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僅約3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45億元,占比不到一半。
西南證券認為未來國內免稅渠道消費占比能夠達到35%,到2028年我國國內免稅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億美元,復合增速為18%。
這種情況下,資本紛紛跑馬圈地,近期行業頻繁出現資本大動作。格力地產擬向珠海國資委、城建集團非公開發行股份并支付現金購買珠海免稅集團100%股權;王府井拿下國內第八張免稅牌照;凱撒旅業與途牛旅游戰略合作,加碼免稅店業務等等。
而資本紛紛布局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免稅牌照的稀缺性。據了解,我國擁有免稅牌照的企業較少,且多年來并未有新增牌照。目前我國共有中免、日上免稅行(已被中免收購)、海免(已注入中國中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僑、王府井等八家企業擁有免稅業牌照,稀缺的牌照資源是這些公司目前利潤的主要來源。
根據國家政策規定,不具備免稅牌照的企業可以參股免稅店,只要免稅店由具有免稅品經營資質的企業絕對控股(持股比例大于 50%)即可。因此,在我國海外消費回流的大趨勢中,受益的不僅僅是擁有免稅牌照的免稅商,還有參股免稅業務的相關企業,特別是其中的上市公司。
也正是因為如此,近期免稅相關概念股漲聲一片。格力地產公布收購珠免后連收五個漲停;王府井整個5月份累計漲幅高達85%;中國中免股價創歷史新高,加入百元股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