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消費者搬家越來越多地選擇在網約搬家平臺下單,但方便快捷、隨叫隨到的背后卻越來越多地爆出天價搬運費的消息。對此,司機苦惱平臺基礎運費定價低、只能靠搬運費掙辛苦錢;而原本定好半箱貨結果客戶卻裝滿整個車廂只能加錢。與此同時,平臺還存在搶單難、退出時克扣押金等問題。對此,專家建議應對平臺加強監管、保障網約搬家司機的權益。
日前,一則“貨拉拉不到兩公里收費5400元”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廣泛關注。貨拉拉官方作出“清退涉事司機并對用戶進行退款和賠償”的回應,但對網約搬家服務討論的熱度不減。為何網約搬家服務頻頻出現坐地起價、亂收費現象?平臺搬家司機的境遇又如何?《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收費標準模糊,消費者和司機各有苦衷
針對此次天價搬運費事件,不少消費者吐槽自己在網約搬家平臺也都曾遇到大大小小的“坑”。記者在網絡投訴平臺上搜索發現,針對網約搬家平臺的投訴中,消費者投訴最多的問題就是司機私下亂收費、變相加錢。“比如按平臺價格約好的300元運費只能送到樓下,司機從樓下搬上樓又得再加200元。”剛從北京南四環搬家到北二環的張宇向記者吐槽。
在北京做網約搬家司機的山東人王師傅告訴記者,基礎運費價格平臺有統一的標準,搬運費則一般都是和雇主商量,就存在模糊收費的情況,這讓司機和客戶都很苦惱,最終兩敗俱傷。
有消費者表示平臺對司機缺乏監管,司機服務水平良莠不齊,有時會碰到抬高價格、態度不好、半道取消訂單的師傅,也會遇到熱心、價格公道的師傅。
搬家平臺貨拉拉曾表示,搬運費是貨主和司機產生糾紛的重災區,并在2018年上線了搬運費計價功能,根據貨物體積、所在樓層、平地搬運距離等因素綜合考量,給出搬運費參考價,貨主可選擇接受這一標準,也可選擇和司機自行協商。
來自河北承德隆化縣的網約搬家司機楊利(應采訪對象要求化名)告訴記者,平臺運費定價低于市場價太多,司機們主要靠搬運費賺錢,一般都會和用戶商議,用戶覺得不滿意可以取消訂單。說到坐地起價的問題,他認為,“有些客戶下單時表示東西很少,半車箱都裝不了,實際要裝整整一車箱,我們就會根據現場的情況跟客戶談價錢。”
訂單難搶,私下接活
老家河北霸州農村的夏師傅已經在北京做了兩年的網約搬家司機,他告訴記者,網約搬家平臺之間為了搶占市場、吸引客戶打起了價格戰,這導致司機端的收入被壓縮,只能靠搬運費掙錢。“搬運費是許多司機收入的大頭,掙的都是辛苦錢。”夏師傅同時入駐了兩個平臺,哪個單合算跑哪個。
此外,夏師傅還表示,現在幾大平臺都大量招募司機入駐,其要求和審核并沒有很嚴格。記者從北京一網約搬運平臺交流群里了解到,群里有不少剛注冊不久的新手司機,很多司機感慨“僧多粥少,接不到單”。一位司機表示,“這與當時客服稱單多到跑不完的說法并不相符。”
5月30日下午,楊利剛結束一趟從北京西直門到北苑的搬運,這是他今天的第4單,他希望最后1單能“等個大的”。在他所在的平臺,司機每月需要交的會員費分成三個等級,不同等級意味著接單量的不同,199元每天可接2單,399元每天可接5單,699元則不限單量,超出的部分要按15%的比例上繳信息費。除了單量有限制,搶單還要拼手速,楊利發現,有時候明明顯示搶到單了,但是系統一直在緩沖狀態,再過一會該單就顯示被別人搶走了。
有司機忙著搶單,也有人借此牟利。記者在多個司機交流群里看到售賣搶單器的廣告。還有部分司機通過給雇主遞名片、添加微信等方式私下接活。
司機權益難保障,行業發展需規范
記者在互聯網投訴平臺發現,除了消費者對司機亂加錢、服務態度不好的投訴外,還有司機對平臺的投訴和不滿,其投訴問題集中在保證金退還、拒單率,以及車貼廣告上。
在某平臺注冊不到一個月的劉師傅因為單少、搶不到活準備退出,注冊時一共交了1699元,其中包括1000元的保證金、300元的激活費以及399元的會員費,“現在激活費不退,保證金也被扣了200元。”劉師傅說。
有不少司機反映平臺“拒單率”考核過度歸責于司機的問題,對此楊利認為:“客戶原因取消訂單也會判司機責任,而且很難申訴”,而拒單率則直接影響著司機的接單率。
針對網約搬家服務亂收費、沒有統一標準等現象,北京市法學會電子商務法治研究會會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邱寶昌認為,根據《電子商務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法規,如果平臺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或者資質審核義務,發生了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平臺也要依法承擔責任。“平臺應制定相應的規則,在平臺上提供搬家服務的經營者的價格要公開透明,特別是對提供服務的內容,應把收費明細、標準事先向消費者公示,平臺可運用支付技術統一收費,嚴禁私下亂收費。此外,監管部門應加強有效監管,壓實平臺責任,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違法經營者依法查處。”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與工會研究中心研究員曹榮表示應對網約搬家從業人員建立規范嚴格的準入標準,加大資質的審核力度,平臺要對從業人員建立有效監管,暢通投訴申訴渠道。而諸如網約搬家司機等平臺經濟就業形態,不同于一般的勞務合同用工和非全日制用工,“要有效保護從業人員權益,應創新勞動法律的理念和制度,加快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研究如何組織其從業人員入會,切實維權。”曹榮說。(唐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