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資本邦了解到,12月21日,有投資者在雪球論壇上表示,股票賬戶已收到康美藥業的賠償款34960.36元。據了解,康美藥業破產重整案進入了執行階段,超5萬余人的中小投資者獲賠款也將陸續到賬。與此同時,伴隨康美案而一同走俏的董責險也再一次受到關注。
據統計,12月以來,截至2021年12月21日,已有16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了董責險購買計劃,較去年同期的6家近乎翻番。若從第四季度來看,自10月以來,截至12月21日,共有31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了董責險購買計劃,同比增長63%(去年同期僅有19家)。
平安產險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超過650家A股上市公司投保了董責險,投保率升至15%左右。
但在投保額度上,統計數據卻顯示,10月以來31家上市公司購買董責險的保費預算金額卻普遍低于100萬元,其中,即便保費預算最高的富滿微和迪威迅,其保費支出計劃均不超過80萬元/年。
針對上述情形,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康美案判決前,董責險的投保人更傾向于購買3000萬元至8000萬元的責任限額,與之對應的保費成本便為30萬元至80萬元。
但在康美案之后,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康美案將助推A股上市公司董責險的費率走高。據統計,相比于中概股,A股上市公司的董責險費率較低,僅為1%左右。而中概股董責險的費率一般會達到15%左右,高者可達30%至40%。
此外,據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董責險只是一種上市公司的風險轉移工具,但絕不是惡意欺詐或犯罪的“保護傘”。董責險保障的是誠實經營者的賠償責任,即過失性責任,而非主管故意。只有在經營中盡到了合理義務,但仍然出現過失,才能納入保險責任。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入,投資者將日趨理性、專業,這也將對上市公司“董監高”提出更高的要求,上市公司在合理利用董責險等保險產品避險的同時,更要“練好內功”、杜絕違規行為。(鄒文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