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中原的河南省焦作市地處太行山脈的南端,南臨黃河,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自古以來就孕育了自然風光和人文形圣地。但美麗風光帶來的交通問題和經久不衰的酒文化也為當地350萬大眾的卒中防治帶來了諸多難題。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即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焦作二院)作為焦作地區卒中防治的重要力量,通過組建全新的神經重癥監護病房,開始了適應于當地實情的卒中中心建設模式的探索。
新嘗試:以神經重癥監護病房為紐帶,構建卒中全流程管理的新模式
焦作二院長久以來一直關注卒中患者的救治,2018年5月在焦作市率先成功創建“高級卒中中心”,并于2021年5月通過復審,再次被授予“高級卒中中心”。醫院所屬的三個神經內科和兩個神經外科都擁有良好的技術儲備:三個神經內科都能獨立開展溶栓、取栓治療;兩個神經外科也都可以開展頸動脈內膜剝脫、動脈瘤栓塞等基本的神經內膜疾病的治療。但是這種各科室獨立發展的現實也給急性卒中患者的救治帶來了困難——各團隊間的交流不暢,且沒有能形成讓更多學科在卒中中心的大框架之中形成合力。
面對這種情況,焦作二院的卒中中心在院領導的指導下進行了新的嘗試——打造獨立的、封閉式規范管理的神經重癥監護病房來專門從事急性卒中患者的溶栓、取栓治療和術后監護觀察,并以此為樞紐把整個卒中中心建設相關科室進行有機串聯,讓各科室的責權更明確,也讓整個流程變得更順暢。2021年9月,孔偵宇教授等四個年輕的“80后”骨干分別從不同團隊抽調到一起,正式組建神經重癥監護病房,而這也為焦作二院的卒中中心建設帶來了一場青春的風暴。
新模式:以神經重癥監護病房為樞紐打造卒中患者救治新循環
焦作二院之所以打造全新的神經重癥監護病房,就是為卒中患者提供全流程管理。雖然孔偵宇教授所的在神經重癥監護病房在成立之初僅4位醫生,現在病床也僅8張,但他們的職責非常精準和明確:首先要積極參與急診治療時卒中患者病情的評估和治療方案的制定,并負責患者的溶栓、取栓治療;其次要判斷患者治療后是否需要進行重癥觀察,并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適時地依據患者病情將其轉移到對應的普通病房;最后在患者出院后,還需要通過電話及門診等多種形式,參與患者的康復、隨訪。
同時,因為神經重癥面臨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年患者,這些人往往不僅有腦血管的病變,還可能伴隨著心臟疾病、肺部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癥狀。所以神經重癥病房還需要與心內科、消化等更多的科室進行對接,為這些患者提供一體化的救治策略。
正是通過新模式的打造和孔教授團隊成員的高強度、高質量的學習、摸索和工作,讓焦作二院的卒中救治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入院-靜脈溶栓(DNT)時間中位數縮減到目前最短8分鐘,平均不足30分鐘;入院-動脈穿刺時間(DPT)中位數也縮短到60分鐘,最短15分鐘;2022年6月,全國卒中中心AIS技術排名高居全國第7,創造了新的紀錄;靜脈溶栓的全國最高排名是第15名,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正是這些成績的取得讓焦作二院在全國高級卒中中心的綜合排名屢創新高,最高排名全國33位。而且,這些進步還帶動了當地縣級醫院的發展。
新未來:以新卒中中心為核心打造焦作地區卒中救治新高地
最近幾年,在焦作二院等區域核心醫院的帶下,各縣級醫院的溶栓、取栓工作也已經逐步開展,卒中患者的救治能力在不斷提升。但縣級醫院的卒中防治仍面臨諸多難題:因為技術的不足、病例數量的稀少和對溶栓出血的擔憂,讓溶栓技術的開展程度和下沉速度并不讓人滿意;雖然部分縣級醫院已經購置了C臂機,開始獨立取栓,但是水平參差不齊,也為患者的救治帶來一些不確定因素。因此通過培訓讓更多的縣級及基層醫院的醫生了解溶栓、取栓技術變得尤為重要。
對此,孔偵宇教授等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斷地對神經介入技術和溶栓、取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進行摸索和總結,還通過當地的各種學術活動和技術下沉把這些經驗進行推廣。現在孔教授還提交了建設卒中技術培訓基地的申請,為的就是把患者個體化規范治療等救治理念和救治經驗更直接、更廣泛地進行推廣。同時,隨著“5G移動卒中單元”救護車的逐步投入使用,孔教授團隊成員會隨車把CT檢查“帶到了田間地頭”,讓醫療條件相對滯后的農村患者可以在救護車上就快速進行多模式的 CT評估,這不僅為醫院提前進行影像資料的研判和手術準備打下了基礎,還可以給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現場教學,并為焦作地區打造“卒中1小時黃金救治圈”貢獻力量。
小結
從去年9月,焦作二院以神經重癥監護病房為紐帶的卒中全流程管理工作模式以來,孔偵宇教授等人的努力和拼搏形成了一股青春風暴,這股風暴不僅為焦作二院的卒中中心建設開創了新的局面,為焦作地區的卒中防治工作帶來青春的氣息和全新的發展力量,也為更多的急性卒中患者,特別是重癥卒中患者,帶來了生和康復的希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