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正成為旅游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8日上午,新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而數據顯示,清明假日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旅游總人數1.01億人次,同比增長8.3%;實現旅游收入421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全域旅游供給充分,假日旅游市場既保持了量的增長,又實現了質的提升。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多個渠道獲悉,2018年是全域旅游發展關鍵年,從中央到地方,多項扶持政策近期密集落地,一攬子財政和金融支持政策呼之欲出。除了地方財政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外,還將創新旅游投融資機制。比如,設立旅游產業促進基金,將部分旅游資源進行資產證券化,依托股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積極推廣PPP模式,支持旅游企業直接上市融資,引導更多資金進入全域旅游項目。
中央層面,2018年伊始,原國家旅游局辦公室印發了《關于2018中國旅游主題年安排的通知》,確定2018年為“美麗中國-2018全域旅游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發展全域旅游,不斷提升旅游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
地方層面,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發展委近日透露,從今年起,將實施全域旅游發展三年行動,爭取2018年成為全國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到2020年,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個和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范區30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兩批500多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有海南、寧夏、陜西、貴州、山東、河北、浙江等7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據悉,預計今年國務院還會組織驗收一批試點項目。
全域旅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上述指導意見提出,要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鼓勵地方統籌相關資金支持全域旅游發展。
原國家旅游局規劃財務司發布的《全域旅游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全域旅游政策框架中包括每年財政投入旅游發展資金不低于 3000萬元,并根據財政收入狀況逐年遞增;整合交通、發改、林業、農業、水利、城建等部門扶持資金,向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項目傾斜等內容。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志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全域旅游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這些投入不能僅靠地方財政,還需要從資金支持上進行改革創新,這就需要借助一些市場化機制。
設立旅游產業促進基金并實行市場化運作,設立旅游投融資平臺公司,促進旅游資源資產交易和市場化配置,引導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等進行投資就是重要的手段。事實上,不少地方此前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上述報告指出,在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中,65%的創建單位利用財政資金設立了旅游產業發展基金,或利用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金成立旅游產業發展基金,或鼓勵大型旅游企業成立旅游產業發展基金。43%的創建單位成立國有“投融資平臺”,發揮地方性金融機構的作用。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燕武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首先,國家層面,相關部門需要共同研究支持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具體政策和扶持措施,從財政扶持、稅收優惠、投融資模型等方面出臺相關細則;其次,要整合城鎮化、環境保護治理、新農村建設、特色小鎮、交通基礎設施、休閑農業等多方面的財政扶持資金,設立全域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專項資金,加大對區域性休閑旅游和旅游扶貧的投入;三是要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支持旅游企業上市直接融資,推進PPP的投融資模式,創新使用債務融資工具,開展景區門票收費權、項目特許經營權抵押等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方式,利用相關產業發展基金、商業銀行貸款,發展互聯網金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全域旅游項目的融資支持。
不過,王志剛表示,在創新旅游投融資機制過程中,要避免出現一些隱性債務風險。目前財政部門正在加強債務風險管控,涉及一些變相舉債,包括政府的各種隱性擔保和過度承諾。如是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朱振鑫也認為,由于財政部此前出臺了一系列文件規范債務,地方政府提供隱性擔保基本不可能了。“如何完成全域旅游項目的市場化融資,還需要一系列配套優惠政策。此外,旅游資產交易關系到投資機構的退出,在依托地方性股權交易平臺方面,也應有相關的政策支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PPP研究所專家卓識建議,在推進PPP模式的投融資過程中,對于文旅項目中公益性部分可通過預算列支的方式給予項目合規性資金支持,在項目中產生出讓土地的地方政府所屬收益部分,可進行基金預算的相關列支,對于項目進行支持。
業內人士分析稱,在一攬子財政金融扶持政策之下,各級政府財政資金或優先投向全域旅游相關項目中,相關企業也將不斷跟進投資旅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