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當下投資圈最熱的話題是什么,區塊鏈絕對榜上有名。隨著這一晦澀的術語變成全民熱議的焦點,眾多嗅覺靈敏的先行者已開始想方設法搶占先機。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相關人才的招聘需求已達去年同期的9.7倍,動輒數萬的月薪撩動著不少人的心。與之相伴的,是培訓班的門庭若市。據某搜索引擎統計,30天內,“區塊鏈培訓”的搜索指數整體同比上漲了928%。這里頭,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甚至有機構在廣告中稱,“經過3天2夜的錘煉,共有80名學員順利畢業獲得講師資格”。
“花非花霧非霧”,以此形容時下人們對區塊鏈的認知,恐怕再貼切不過。有人說,區塊鏈是繼互聯網之后最具顛覆性的技術革命,將憑借去中介的特性重構生產關系;有人說,區塊鏈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認知革命,將重塑商業邏輯;還有人說,區塊鏈技術其實并不神秘,就是一個“分布式賬本”……關于區塊鏈,人們似乎陷入了盲人摸象的窘境,而也正是因為鮮有人懂,其價值和可能被無限放大。
這樣的場景我們并不陌生。這些年,從“互聯網+”到共享經濟,每一次風口的到來都會吸引眾多趕潮者,都會有一大批“傻傻分不清楚”的復制品在極短時間內遍地開花。循環往復之中,風口切換的速度越來越快,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用速生速朽來形容絲毫不夸張。快進般的迭代速度,傳奇般的成功故事,也深刻影響了一些人的心態,那就是愈發浮躁與焦慮,愈發信奉“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即便連那些技術名詞都念不順,也要跑步前進、及早上車,生怕自己錯過“萬年一遇的造富機會”。令人遺憾的是,再好的項目也禁不起盲目的折騰,“一窩蜂”、“短平快”的結果,往往是把許多有價值、需深耕的創意透支殆盡。風口讓少數人短暫地飛了起來,卻留下了一地雞毛。
新興業態的未知遠遠大于已知,但任何領域的發展都萬變不離其宗。專業成就品質,實干方有未來,靠講故事不斷融資求生、用概念創造高估值,注定不會長久。去翻閱一下新經濟“贏家俱樂部”成員的檔案即可發現,大多是穩扎穩打、厚積薄發的老手,鮮有炒作噱頭、盲目跟風的“菜鳥”。即便是這些大佬,也絕非靠吃老本、講情懷。或許在公眾面前講了不少心靈雞湯,但他們在臺下一定下了不為人知的苦功夫。總而言之,要想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終究還是要建立在對行業的深入了解、對產品的默默深耕之上。東張西望、心浮氣躁,跟著一個概念狂飆冒進,注定會摔大跟頭。
有人戲言,“重工業發幣、輕工業培訓”已成為區塊鏈經濟的兩大支柱。冷眼觀之,這份紅火收益里,很大一部分是人們繳納的“焦慮稅”。互聯網可以產生網紅,但不能用網紅心態對待互聯網。這并非給新興業態潑冷水,而是希望人們在追趕風潮時,多一分穩重,少一分盲從,莫讓好端端的風口夭折于無序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