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專訪全文:
金融界:公募這20年發展中,您認為最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制度創新、服務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等)?
楊凱:我覺得還是《基金法》的推出,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個人認為,基金行業從一開始,也就是從發展的第一天開始,在所有的行業里面,跟銀行、信托、券商以及其他行業里邊,是最規范,最有序,是在一個非常有規范、有體系的制度之上建立起來的行業,這也導致它能夠長期、持續,穩定地發展,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是,公募基金在股權層面多元化。包括像非金融機構或者是個人,都能夠成為公募基金的發起人或者是主要股東,從而給基金發展帶來了持續的活力,我覺得更能夠去豐富這個行業的參與者,更能夠去提高行業的整體的質量,給投資者更好的服務,我認為這兩個事件是最有意義的事件。
金融界: 近三年中,公募的產品創新總能看到中融基金的身影,比如分級、FOF,請您談談背后的思考?在行業競爭如此艱巨的今天,做為中小公司的中融基金已做了哪些布局,未來還會如何尋求突破?
楊凱:我覺得這首先是通過我們自身的公司定位方面有關系,第一點,我們大股東是中融信托,現在目前是八千億的管理規模,在整個行業里排在第三名。第二點就是,目前我們公司的注冊資本是11.5個億,有些人很納悶,為什么我們要這么大的注冊資本,搞基金的不是1個億也在做嗎?其實這背后是我們對自己的定位和長期發展邏輯的一個梳理。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三到五年的時間,能夠發展成為一個綜合型的基金管理平臺,躋身中國基金行業前列,我們不在意當下一時的規模、業績和股東回報,我們更多的是要去完善、培養我們的業務體系,樹立我們的品牌,所以我們就布局了比較完整的產品業務線,你就會在多點領域中都能我們創新的身影。基于這種定位,現在我們布局了六條業務線,包括我們的股票、債券、分級、量化等。對于一個成立還不到五年的基金公司來講,這個業務布局是非常完整的。因為我們有長期的規劃,所以我們能夠及時地推出新產品,未來我們還會持續地在不同的業務線去推出好的產品和好的服務模式。
有的公司它可能局限于一個領域,它的創新可能是在這個領域里面持續地去走,它可能很多的產品都是圍繞這一個領域去展開的,我想這種也是對的,每個公司都有不同的發展背景,不同的發展目標,不同的發展模式,沒有誰好的問題,更多的是你知道自己是什么,你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我想你也會看到,基于我們這種定位,基于我們這種發展模式,你會看到我們有更多的發展的創新的業務在里面。
金融界:去杠桿、控風險、嚴監管,公募做為主流的資產管理服務機構,您認為我們將如何理解它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楊凱:第一,你要深刻地理解到個事情的意義,目前整個的金融杠桿也好,實業杠桿也好,甚至政府的杠桿也好,還是挺高的。如果這種杠桿,包括一些資產的價格,譬如房地產,不能去有效地化解的話,基金公司作為整個大資產管理行業的一個環節,其實也是蠻有風險的。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我們基金公司才能迎來更好的發展。
第二點,當前確實基金行業規模發展得很快,這里面我認為不排除是一些確實是因為層層嵌套,甚至是一些內通道的業務,導致了基金規模的發展。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的話,會削弱基金公司的核心能力,這種規模是一種虛高的,它不能演變成一種主動去杠桿的這種需求或者責任。
我覺得基金公司第一點要認識到去杠桿的意義重大,第二點真正要認識到基金公司自身的核心能力是資產管理,即使你的核心任務是為投資者創造更好的回報,也不是說你的規模有多大,甚至說你不是為股東創造多少利潤,它的核心是真正地回到資產管理行業本身的內涵的意義上面來,也是真正去提供有價值的,能夠體現你資產管理能力的產品和服務,為持有人去創造真正的好的回報。不能為了規模,甚至說為了你公司的利潤、股東的回報,去做一些帶有泡沫化的這種資產的形式和服務。
金融界:可否推薦一份”私人書單“,就重點的書籍請您寫寫推薦理由。
楊凱:我覺得《華為30年》、《騰訊傳》、吳軍的《智能革命》都是挺好的書。這些書能夠讓你去理解整個產業和企業的發展邏輯。如果從企業投資角度來講的書,我覺得像芒格的書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