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葡萄酒產量環比2016年減少5.3%,近5年平均降幅6%左右,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葡萄酒行業與中國啤酒行業一樣處于量跌額增的產品結構調整期。與此同時,葡萄酒進口量額雙增,給中國葡萄酒帶來巨大壓力。中國葡萄酒企業提升產品等級、換帥、收購海外酒莊,能“治標”,還是能“治本”?業內觀點分化:“且看2018年有沒有新的信號。”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葡萄酒產量達100.1萬千升,比2016年減少13.6萬千升,累計增長-5.3%。據透露,近5年,國產葡萄酒產量每年平均降幅為6%左右。與此同時,葡萄酒進口價量齊升,瓶裝酒進口金額25.5億美元,同比增長16.4%,近5年平均漲幅達到15%以上。盡管未有關于葡萄酒消費情況的數據披露,但業內人士均從不同渠道得到中國葡萄酒消費額仍呈上漲態勢。
“消費需求在增長,國產葡萄酒產量卻在下降,證明國產葡萄酒不能匹配消費端的需求。”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稱,從行業的角度看,產量下降是“令人悲觀的”,而從企業的角度看,這或許是利好的消息,“原來國產葡萄酒的產品結構偏向中低端,如今慢慢往中高端發展,因此呈現量跌、利潤增長的趨勢。”有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國產葡萄酒企業悄然提價。張裕對此回應稱:“在原料、包材、人工等生產成本上漲的壓力下,在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品質的基礎上,我們對部分產品價格進行了調整。”
海外收購仍未顯現效果
在中國副食流通協會副秘書長楊征建看來,中國葡萄酒行業與中國啤酒行業均進入了產業結構升級、消費升級、消費者口味變化的階段。“進口啤酒和進口葡萄酒逐步填補消費者日益增加的口味需求,迎合市場品質升級、性價比升級、個性化發展的趨勢。”楊征建稱,原來的低效產能和無效產能必須退出市場:“大的國產葡萄酒企業都在逐漸提高產品的定位,淘汰低端的產品,進行產品升級。”
張裕有關負責人用“短期不樂觀,長期不悲觀”回應記者的提問,稱國產葡萄酒經過前十年的飛速上漲,產量已經滿足當前市場需求,甚至出現了結構性過剩,現在雖然逐年下滑,但整體趨于穩定,而伴隨著消費升級浪潮,中國葡萄酒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容。
“行業升級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很多,但我們已經在優化了。”朱丹蓬認為,國產葡萄酒企業收購海外酒莊、換帥,都是進行優化的手段。對于國產葡萄酒巨頭張裕、長城陸續公布換帥消息,并發布新的營銷策略,朱丹蓬認為兩個企業的中長期部署均意在提振業績、重新布局。卡思黛樂中國區總裁殷凱表示:“葡萄酒行業經過多年發展,內部的結構優化是不可避免,也是行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所以專業酒商將迎來內、外雙重發展紅利。”
張裕等企業收購海外酒莊,目的是通過海外并購,在葡萄原料上能夠有效抵抗天氣災害、局部市場價格波動等方面的風險;而在生產上,則可以博采眾長,將分布在不同產區、國家的企業進行合理調配,平衡企業的整體生產體系。楊征建認為,至少需要3~5年的考察期。
業內觀點
葡萄酒市場
格局仍將改變
不過,在朱丹蓬看來,收購海外酒莊是國產葡萄酒企業“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我們有很好的產地、有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更好的路子是培養起中國葡萄酒的本土品牌。”不過他認為,這只能是中長期的目標,現在的重點是解決國產葡萄酒企業的生存問題。
中國葡萄酒市場將面臨多重競爭:進口葡萄酒之間、國產葡萄酒之間、內外葡萄酒之間、葡萄酒與其他酒類之間。盡管看起來很復雜,楊征建卻認為市場的脈絡思路更為清晰:“未來能生存下去的,要不就是強大的品牌,要不就是‘小而美’,做個性化消費者、企業營銷的企業,要不就是平臺。”他認為,中國葡萄酒市場的格局仍將不斷變化,原因是行業還沒形成壟斷競爭,也沒有占有率超過30%的寡頭存在:“這將是競爭非常‘激烈’的市場。”
國產葡萄酒是否具有競爭優勢?朱丹蓬認為國產葡萄酒劣勢很明顯、優勢也很明顯:“優勢在于性價比、服務售后、渠道深度等。”楊征建認為國產葡萄酒的識別能力更強、不會受貨源短缺和匯率變化的影響,營銷上更能結合本土情況。張裕的負責人對此則表示國產葡萄酒立足于本國市場,對市場的了解更加透徹。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