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交易的低迷,并未全面阻礙房企的拿地熱情。規模訴求與高負債重壓之下,房企不得不以加快增加儲備土地,同時加快項目周轉速度的模式來尋求發展。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月份,50大熱點城市賣地金額高達3773.6億元,同比上漲73%。
另據克而瑞統計顯示,2018年1月份,10強房企新增土地貨值高達3196億元。與此同時,據同策研究院統計,TOP20上市房企土地成交金額1505.25億元,占全國土地成交金額的30.15%。
同策研究院認為,這幾年,隨著房地產行業集中度的不斷提升,競爭日趨白熱化,龍頭房企在高門檻下的拿地優勢正不斷凸顯。從土地市場表現也可以看出,大企業正跑得越來越快。
土地溢價率走低
從土地溢價率來看,大部分城市土地溢價率保持低位,熱點城市土地溢價率基本在10%左右,明顯低于2015年-2017年平均30%的溢價率。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全國多城市土地成交金額依然處于高位,特別是一、二線城市,房企對住宅類土地拿地積極性較高。即使有流標地塊出現,也主要是因為其有多重復雜的屬性,導致房企拿地意愿不強。加之最近信托等資金監管嚴格,導致房地產企業對總價較高的地塊持相對謹慎的投資態度。
不過,同策研究院認為,隨著調控深化,開發商拿地熱情或多或少還是受到了影響。相較于2017年12月份,2018年開局,土地市場整體出現了降溫跡象。從環比情況來看,土地成交金額、成交面積紛紛走低,成交地塊也以“低總價、低溢價”為主要特征。
更重要的是,當下處于房價低谷期,房地產市場冷淡,拿地競爭強度相對較小,拿地后控制項目進度,可以隨房價進入上升通道獲取較大收益,算得上是拿地的好時機。
克而瑞表示,從房企的拿地和銷售表現來看,今年規模房企的競爭依然激烈,1月份新增貨值上百億元的企業有20家,而銷售金額上百億元的則僅有17家,土地市場上的競爭未來傳導到銷售端,將會給拿地不夠充足的房企帶來更大的壓力。
房企加速補庫存
不過,開發商仍要謹慎尋找拿地機會。如果開發商資金面充裕,在核心城市拿地收購或可實現超車;若資金面偏緊,則要進入風險較低的企業。
同策研究院認為,在城市選擇上,在去年一、二線城市政策高壓與土地成本提升的影響下,都市圈三、四線城市獲得了溢出效應,不少開發商繞道三、四線城市尋求補倉,從而帶動三、四線城市土地熱度提升。不過眼下,不少三、四線城市已經告別“去庫存”壓力,一些城市甚至在過熱過快發展下房價“泡沫化”,地價也已經大漲。在這一背景下,預計2018年三、四線樓市成交將進一步分化,開發商進入三、四線城市將更審慎,土地市場整體表現也將出現一定回落。
總體來看,2018年房企的拿地布局機會,一、二線城市具備較好拿地機會,也具備較好并購機會;此外,一線城市、強二線周邊的三、四線城市拿地機會也相對看好,而其他三、四線城市則不容樂觀。
不過,從克而瑞統計數據來看,有些三、四線城市仍舊是房企開年首月拿地的重點關注地。從新增土地貨值榜單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性企業計入了該榜,可見其開年拿地較為積極。
不過,從各梯隊房企在百強中的集中度來看,未來百強內房企的規模還將繼續分化,尤其是銷售金額TOP11-TOP20的規模房企,其銷售金額集中度為15%,但企業的新增貨值集中度卻達到22%,二者相差7個百分點,因此未來TOP11-TOP20的房企排名還有較大的調整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旭輝、世茂、中南、遠洋、首創幾家本月拿地較猛,這些房企的拿地銷售比均在1.5左右,約為TOP50房企平均拿地銷售比的3倍。如中南置地1月份銷售金額為65億元,而企業同期新增土地價值為137億元,是其銷售金額的2倍。遠洋的拿地銷售比明顯領先于其他TOP50房企,新增貨值也是其同期銷售額的2倍。
對此,同策研究院認為,規模戰之下,市場集中度提高,房企“不進則退”,做大做強是當下房企的主流選擇,因此規模房企紛紛表現出激進拿地的態度。尤其是前兩年持續去庫存的目標下,大部分房企也需要積極補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