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演員高溜在微博公開發文,稱其于去年10月在廣州某醫療美容門診進行醫美手術,術后因發炎導致鼻頭壞死,再一次引發了公眾對醫美行業亂象的關注。通過天眼查,記者查詢到,我國3.5萬家醫美相關企業中,超3600家曾受到過行政處罰,占比近10%,其中30%的企業行政處罰數量達到3條及以上。
消費者“認知”有待提升
變美是不少女性的心愿。然而,信息紛亂、渠道復雜、美容機構眾多,也為不少求美者帶來了困擾。
據了解,高溜在微博曝光的某門診關聯公司在2020年3月至10月期間曾先后遭到5次行政處罰,其中3次涉及違反《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規定的“必須按照核準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活動”和“不得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兩項內容。
而這背后也體現出了醫美機構超范經營的亂象和目前醫美消費者對于機構、醫生資質等合法性的認知不足。
“2019年我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000家,其中醫院類占29.1%、門診部類占32.9%、診所類占38.0%。國家對不同等級的醫療美容機構所開展的醫療美容項目都做出了嚴格規范與限制,然而,在合法的醫療美容機構當中,依然存在15%的機構超范圍經營的現象,如診所沒有設置整形外科,卻開展了雙眼皮手術;門診部不可做三級、四級手術項目,卻開展了抽脂手術、顴骨降低術,均屬于違規行為。”艾瑞咨詢高級分析師賴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統計,有投訴意向的用戶對于醫美機構、醫生資質、設備/針劑三項的合法性認知都低于整體用戶的認知水平,由此可推測有投訴意向的用戶對于合法性的認知不足。賴貞介紹,“如工商營業執照并不等于《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可合法開展醫療美容,身穿白大褂的‘醫生’并沒有相關的醫師執照等。目前,仍存在消費者對于哪些是輕醫美、微整形項目,需要去具備哪些資質的場所開展模糊不清,合法性認知有待提升。”
黑貓投訴相關人士透露,從該平臺收集到的信息可以總結出,目前消費者對正規的醫美機構、常規的醫美消費存在著很大的認知誤區,比如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選擇的項目或機構是否正規、存在著哪些風險等,這都為后續的糾紛甚至是求美者自身安全埋下隱患。
超3千家醫美企業產生過訴訟
天眼查大數據顯示,我國3.5萬家醫美相關企業中,超3600家曾受到過行政處罰,其中30%的企業行政處罰數量達到3條及以上。其中,在醫美相關企業超6200條行政處罰中,近2000條涉及“發布虛假廣告、虛假宣傳”等相關內容,例如某機構宣稱專注整形20年,實際經營卻只有10年。另外也有超200條處罰內容涉及“診療活動超出登記范圍”,超140條涉及“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
記者還注意到一組數據,超過3200家醫美相關企業曾產生法律訴訟,近半數企業的訴訟信息在3條及以上。其中,這些訴訟涉及的案由主要有醫療服務合同糾紛、醫療損害合同糾紛等,其中涉及醫療損害責任糾紛的訴訟占比約1成。
醫療事故頻發、虛假宣傳泛濫、消費糾紛難解……成為上述處罰和訴訟中的關鍵詞。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我國醫美市場的飛速發展,天眼查數據顯示,近7成相關企業注冊于5年內,行業的新生力量不容小覷,近5年相關企業平均增速高達26%。
隨著消費者對醫美的需求日益增加,為了更好地整治醫療美容亂象,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正規、有保障的醫療美容服務,此前我國多地陸續開展醫美行業集中整治,重點圍繞輕醫美領域的黑針劑,以及無證機構、工作室等進行打擊,以積極響應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
此外,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也于去年與新氧科技共同發起了中國醫美行業自律行動。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秘書長朱美如表示:“中國醫美行業自律行動啟動以來,我們在互聯網領域發現了眾多醫美機構違規、違法經營的線索。行業自律行動下,關注重點應該落腳于沒有合法資質的醫生、機構,揭露和打擊不法行為,持續凈化行業風氣,優化行業環境。打擊黑醫美,構建健康有序的醫美行業生態任重而道遠。我們共同期待求美者得到更優質、更安全的服務,也希望醫美機構及醫生能在健康的行業發展中實現價值。中整協將繼續開展醫美行業自律行動,以技術手段和社會監督等方式推進行業自律能力及監督效果的提升。”(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