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爆款基金頻出,公募基金規模也在快速增長。記者注意到,在基金發行市場一派火熱的同時,不少“老基金”開始主動控制規模,宣布暫停申購。業內人士表示,產品規模過大,一方面容易攤薄持有者收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基金經理操盤的難度。
最近,基金新發市場熱度略有回升,百億規模的新基金頻頻出現。截至上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年內第5次突破歷史紀錄,達到17.8萬億元。然而,包括主動權益類、債基或指數基金等在內的多只老基金紛紛發布公告,宣布暫停申購;也有部分基金恢復場內申購業務,但限制大額申購與定投業務。
從公告看,公募暫停申購或限制申購規模的理由主要是“保護持有人利益,保障基金平穩運作”。對此,有基金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對于老基金,尤其是偏好參與打新的產品來說,原持有人不希望后續有過多資金參與,這會攤薄其收益。
此外,對于基金經理來說,產品規模并非越大越好,尤其是主動權益類產品。當基金規模越來越大時,按照“雙十原則”,即“一只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基金資產的10%、一個基金公司旗下所有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過該股票市值的10%”,單只基金持倉的個股會越來越多,顯然對基金經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每個基金經理擅長的風格不同,能夠管理的規模也有上限,如風格靈活的基金經理可能更適合管理規模不大的產品;一旦規模超過其能力上限,可能出現資金運用不合理、改變投資風格等情況,這會影響到產品業績與投資者利益。”一位基金人士表示,若資金大規模頻繁進出,也會增加基金經理操盤難度,這也是公告中提到的“保障基金平穩運作”,為了防止產品規模異常波動,基金公司會暫停申購或限制大額申購。
還有基金業分析人士表示,通常來說,不差錢的大中型公募或頭部公募會更愿意控制產品規模,“他們不需要通過擴大幾只產品的規模來做大公司管理規模。”相比之下,部分細分賽道的公募產品更適合采取“小而美”的模式。(記者 詹鈺葉)
關鍵詞: 公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