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絡營銷逐漸成為保險業發展的新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搶灘”保險直播。其中,既有行業高管親自走進直播間代言保險產品,也有很多對保險知識一知半解的非專業人士,為了博眼球、炒噱頭,在直播間里賣起了保險。
對此,不少業內專家表示,過度營銷副作用明顯,不但會導致風險聚積,還可能會損害消費者利益。
“保險直播與其他類型的直播帶貨有所不同,保險產品專業性較強,投保前消費者需認真了解保險合同中每一項條款的含義,再進行簽約投保,以免后續引起理賠糾紛。”業內人士指出,正常情況下,保險銷售人員通過與客戶進行深度溝通,才能幫助用戶做出合適的決定。但隨著直播、短視頻等營銷宣傳和銷售手段日益普遍,合規風險隱患已不容忽視。
據介紹,目前在“直播間”里存在許多無資質機構,如部分科技公司、咨詢公司、文化傳媒公司等業外機構在未取得保險中介從業資格的情況下,擅自開設短視頻直播平臺賬號進行直播營銷。同時,還有許多非專業人士濫竽充數,有些不具備專業素養的人在短視頻直播平臺開設賬號,包裝成“保險專家”“理財專家”來指導消費者購買保險。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主播會故意曲解保險產品的政策或條款,如宣稱“過往病史不用申報”“得了病也能買”“什么都能保”等,給消費者理賠埋下隱患。同時,還有部分主播存在違規承諾收益的問題,如混淆保險產品和其他銀行理財產品的區別,發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復利滾存”等不實信息。
為讓消費者正確認識保險直播營銷中存在的風險,明明白白買保險,北京銀保監局發布了直播購買保險“三清楚”:一是清楚主播是否有資質。根據相關監管規定,只有持牌保險機構的自營平臺可以從事互聯網保險銷售活動,第三方網絡平臺經營開展上述保險業務,應取得保險業務經營資格。
二是清楚宣傳是否有陷阱。目前,直播平臺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夸大保險責任、隱瞞保險合同重要內容等不實宣傳常常發生。消費者應擦亮雙眼,不盲目輕信宣傳中的那些“好”,也要用心甄別宣傳中所謂的“坑”。
三是清楚自己是否有需求。購買保險的前提是自己確實需要保險,不要因為直播中宣傳“打折”等而沖動消費。購買保險也可以“貨比三家”,通過對比不同保險公司保險產品的保障范圍、保費金額、保障期限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