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孩子“迷網”要打組合拳 “隨著電腦和手機的普及,成癮性網絡游戲、邪惡動漫、互聯網賭博等不斷出現,造成一些中小學生沉迷游戲、行為失范、價值觀混亂等問題。”教育部日前發出《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部署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
在昆山讀小學四年級的吳小敏,平時手機不離身。“不是刷微博就是聊天,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戲,我覺得跟手機打交道更容易。”小敏的父母是從安徽到昆山打工的,平時工作忙也不怎么管女兒。“出去吃飯,她就埋頭玩手機,一頓飯也不說幾句話。”直到班主任找到小敏母親談心,她才發現,原來女兒性格孤僻,和老師同學幾乎沒有什么交流。
像小敏這樣,小小年紀就離不開手機和網絡的孩子,現在越來越多,家長即便嚴格監管也不能改變。張蘭女士平時嚴格限制女兒使用手機和電腦時間。“上小學時每天半小時,周末放寬到1小時左右。女兒也很自覺,學習從來沒讓我們費過心。”可小學成績優異的女兒,自從初一到了南通市一所寄宿學校后,就開始沉迷網絡,成績一落千丈。“寢室熄燈了就躲在被窩里偷著玩,沒有網絡就開手機流量聯網,一個多月下來,光手機費就好幾百元,視力也開始下降。”張蘭憂心忡忡地表示,準備把女兒的手機換成老人機,只有打電話和發短信的功能。
“高一時我開始玩手游,每天在手機上基本都要花3個小時以上,常常玩到凌晨一兩點。白天上課瞌睡、沒精神,成績從年級前列下滑到倒數200名之內。高二的時候,有一次在課堂上玩手機被老師逮住了,手機由老師代為保存。經過老師的引導,我終于度過了一個‘無手機’學期,現在,我的學習成績穩步回升,日子也不再渾渾噩噩了。”南京某中學高二年級的朱嘯秋曾手機上網成癮,回憶往事時他感言,自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旦失控,夢想就會被埋葬。
根據相關調查,2016年江蘇省7-18周歲青少年網民達到867.9萬人,其中小學生網民達到514.77萬人,首次觸網年齡也從2015年的7.5歲下降至7.1歲。孩子上網做什么?79.2%青少年網民是為了“娛樂游戲”,只有37.8%的青少年網民把互聯網作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咨詢師裴濤分析說,孩子沉迷于網絡,不外乎兩方面原因,一是使用網絡可以獲取知識、放松娛樂;二是使用網絡可以逃避壓力、痛苦等。“如果孩子的快樂只能通過網絡獲得,就說明孩子生活中的快樂來源出了問題,家長需關注解決。但第二點,則相對難以察覺。” 裴濤說,家長常以為孩子是愛上了游戲才討厭學習,其實原因可能恰恰相反——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學習、人際、家庭等方面壓力得不到及時化解,才會扎進網絡虛擬世界這一“世外桃源”。此時,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識別與解決,必要時尋求心理咨詢等專業幫助。
“有效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家庭要發揮好第一課堂作用,父母要承擔起第一任老師職責。”
教育部在發出緊急通知的同時,附發了“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意在引導家長積極、快速行動起來。南京師范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說,“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做一些有生活趣味的安排,而不是讓孩子一有時間就使用電子產品。對孩子上網一定要加強監管,而不是‘放鴨子’,還要努力讓孩子學會把電子產品從打發時間的玩具變成學習的工具。”
一些家長表示,學校要像教育部要求的那樣加強對孩子“文明上網”的引導。如通過課堂教學、主題班會、板報廣播、校園網站、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專題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合理使用網絡,了解預防沉迷網絡的知識和方式,提高對網絡黃賭毒信息、不良網絡游戲等危害性的認識,從而自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和不法行為。
不少專家認為,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要根治網絡上的各種亂象。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從事教育研究工作的洪劬頡表示,網絡是一個染缸,僅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不夠的,下一步要加快清理整頓網絡,尤其是對于黃賭毒等嚴重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網絡內容,要加大清除、打擊力度。與此同時,要在網絡上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各種方式傳遞正能量,為廣大青少年學生創造風清氣朗的網絡空間。(葛靈丹 王 拓 蔣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