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驅動數字經濟強勢崛起
在數字技術的不斷演進和推動下,“互聯網+”漸由概念變為現實,且落地之快令人驚嘆。業界指出,由“互聯網+”催生的數字經濟蘊藏著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動能,各地各行業亦都在謀劃“數字化”發展戰略。
資料圖:北京地鐵14號線望京南站,售票機旁新設有網絡取票機。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互聯網+”滲透社會各個角落
重慶市巫溪縣金盆村農民李功敏從事生豬養殖。往日,他需要發票時只得到縣里辦稅大廳辦理,往往一趟就要好幾個小時,有時因手續不全還需跑上兩三次,費時又費力。后來“微信辦稅”上線后,國稅部門的工作人員建議他嘗試使用“重慶國稅”微信公眾號辦稅,沒想到一試就嘗到甜頭。此后他僅需在家用微信“刷臉”就能辦稅,發票由稅務局快遞寄到他家中。
這是重慶市國稅系統推出的“互聯網+”落地項目——通過微信建成“電子稅務局”,使公眾辦事更加便利。
在2018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主辦方公布了2017年度“互聯網+”優秀案例的最終評選結果,展現“互聯網+”在醫療、教育、警務等領域的融合經驗。憑借便捷性和對應用場景的拓展,重慶“微信辦稅”成功入選。
“微信辦稅”并非孤例。借助于普惠化的信息基礎設施,指尖“智慧生活”已來臨:掛號看病、繳水電費、交通違法繳費、在線提取公積金等都可借助手機輕松完成。在居家方面,通過手機實時查看家中情況,無需攜帶鑰匙借助密碼就能開門……“智能生活”成為觸手可及的指尖選擇。
從最早的計算機,到物聯網、傳感器,再到今天的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新的數字技術把城市基礎設施更高效、便捷地連接在一起。以乘車碼為代表的智慧交通讓居民出行更方便;醫療服務、商業零售因移動支付而誕生許多新模式……數字技術正日益滲透到人們工作和生活中,曾超越人們想象的數字化新生活正成為生動現實。
醫療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也正發生積極變化。去年8月,騰訊公司發布首款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醫學影像上的產品“騰訊覓影”。騰訊公司副總裁陳廣域說,該技術通過對醫學影像的增強與分析,輔助醫生更準確更高效地診斷早期食管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肺結節等多種疾病。目前,騰訊覓影已落地中國100多家三甲醫院。
峰會期間,騰訊研究院還發布了《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全景式展現2017年數字經濟在國內351個城市的發展情況,刻畫出一幅“數字中國脈動地圖”。
騰訊互聯網+副總裁張巍說,“互聯網+”對城市服務有三重改變:第一重是城市服務數字化,過去很多服務依靠人工和紙張,信息技術讓服務流程變成數字,使數據“跑”起來;第二重是數據可連接,過去因數據不連接導致割裂的數據無用武之地,現在政務部門愿意開放數據、連接數據;第三重改變是服務模式深刻重塑,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大大提升效率,也改變許多協作關系,為服務帶來更多可能性。比如,微信與小區智慧服務連接在一起,只要掃碼就能打開小區門禁;通過微信校園卡,把學校的在線服務與線下服務串聯起來;微信支付解決了就診繳費排隊問題,醫療報銷可以一鍵辦妥……
同濟大學教授周向紅說,“互聯網+”改變了傳統公共管理供需不匹配的缺陷,實現了以公眾需求為中心的服務模式。
數字經濟孕育經濟新動能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說。
數字經濟對中國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宏觀經濟規模上,也滲透到企業生產和群眾生活的每個環節。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不僅帶來技術創新方面的正向整合,而且可能導致商業模式的重塑或重構,在制造業掀起數字化革命。
三一集團搭建了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與云計算結合,把分布全球的30萬臺設備接入平臺,實時采集近1萬個運行參數,遠程管理龐大設備群的運行狀況,不僅實現了故障維修2小時到現場、24小時內完成,并實現了精準的大數據分析、預測和運營等支持服務。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說,用數字技術改造生產、管理和銷售流程,降低成本,聚焦質量,同時降低中小企業吸收新技術的門檻,這將是中國制造的新希望。
在本屆峰會的圓桌論壇上,行業大咖暢談各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碰撞各行業與“互聯網+”數字經濟的融合場景。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說,得益于大數據、云計算、傳感技術、人工智能等的支撐,智能網聯汽車或無人駕駛汽車是汽車行業下一個風口。
針對金融行業的數字化發展,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王敬東表示:“‘互聯網+’在金融領域應用非常廣泛,如人工智能在信貸管理方面效率高,不僅能管理風險,還把風險揭示出來,相比人工事半功倍;而類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對幫助地方扶貧等也都大有好處。”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稱,未來“互聯網+”的風口或在于跨界融合,過去生產、流通、零售環節分離,現在借助信息技術則可串聯起來,推動后臺制造廠商往前端走。他還表示,騰訊將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行業提供接口,提供最完備的工具箱。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說:“以前可能是‘你在天上飛,我在地上跑’,未來應該是‘你成就我,我成就你’,傳統經濟、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的有機結合,才是中國經濟真正的未來。”
各地紛紛布局數字經濟
馬化騰說,“數字經濟”與“互聯網+”概念一脈相承,又更進一個層次。“互聯網+”強調連接,而“數字經濟”強調的是連接之后要有產出、有效益。
《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數字經濟體量較上年增長17%,達26.7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2.28%。
隨著數字經濟強勢崛起,越來越多的生產要素和經濟增長點正在被發掘,創業企業、創業投資、創業平臺呈爆炸式增長,創業群體迅速擴大。
與此同時,著眼于數字經濟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各地紛紛開始布局謀劃發展數字經濟。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陳金山表示,重慶正努力建設國家重要的智能產業基地和全國一流的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示范之城,打造“數字經濟”先行示范區,預計到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將達7500億元。
作為后發地區的貴州,近年來重點發展大資料產業并結出碩果。作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將圍繞智慧化升級開展“萬企融合”大行動。根據2018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未來5年貴州力爭數字經濟年均增長20%以上。
如今,環顧全國各地,實施以數字經濟為引領驅動的創新式發展,正成為各地方政府的主動選擇。